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儿童观”上,即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主要包括家长的“子女观”和教师的“学生观”。学前教育中的许多不利因素,大多是由错误的儿童观造成的。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专横型的。“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真实的写照。今天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的教养方式由“专横型”变成了“溺爱型”,而教育者的“儿童观”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传统的师道尊严还大有市场,“听话、服从、安静”成了孩子行动的指南和评价好孩子的标准。这种过于强调共性而压抑孩子个性发展的作法…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摘     
所谓儿童观,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总看法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现代社会新的儿童观主要包含: 一、正确的“孩子所属观”。从血缘关系看,孩子当然属于父母,但单纯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则不妥,只有树立“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的观念,父母才会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教育、要求孩子产。二、正确的“儿童角色观”。许多父母在考虑家庭关系时,认为“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不可能变孩子为家长。”因此往往以教训的语气去命令,要求孩子服从。如果父母能从“父母和子女都是家庭和  相似文献   

3.
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儿童观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观念的更新是关键,而儿童观的转换则是关键的关键。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如何看待儿童,其重要前提是以什么样的方法论为指导来认识儿童。“对儿童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如何认识儿童,以什么方法认识儿童”却一直困扰着人们,成为人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曾经像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把儿童当作客观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认识儿童;曾经像认识小动物一样,解剖式地认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也曾经像崇拜神一样“仰视”儿童。应该说,正是由于方法论上的限制使我们对儿童的认识远不能满足儿童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论儿童观     
论儿童观□姚伟万磊俊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儿童也有了新的形象。今天的儿童观继承了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思想传统,融合了当代社会对儿童的要求。现代社会把儿童视为社会的“花朵”、“未来”,儿童在家庭中成为“小皇帝”、“小太阳”,...  相似文献   

5.
教育小百科     
对儿童的认识问题,即儿童观问题是教育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史上的每一个教育家无不有其明确的儿童观。儿童观往往成为其教育学说的基础。 1.把儿童视为“花朵”。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生长在于栽培,人的成长在于教育”。儿童的生长就象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和温暖的阳光一样,也需要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充分的健康的发展,这种观点到现在仍较为流行。 2.把儿童视为“敌人”。此看法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有人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原罪”,“要使他们尽早开始赎罪”就得用对待敌人的办法来对儿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少年轻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最出色的人才,因此,越来越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然而,由于家长们缺乏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致使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误区——有些家长迷信什么“快速培养”、“神童方案”、“成才秘诀”等不科学的教育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了某些无知父母的家教誓言。于是,各种“育子秘方”“神童经验”也大行其道,甚至令家长们趋之若鹜。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家长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老师曾问我,什么是“儿童观”?应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我开了一些书名和文章给她。几个月后,她来信着重叙述了她对改变传统教育观点和儿童观的看法。她认为,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是尊重儿童,热爱儿童,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她似乎明白了。情况究竟如何?我来到王老师任教的班级。活动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的绘画,玩具柜上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墙角边放着  相似文献   

8.
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人类的地位 ;在人生的秩序中 ,儿童有儿童的地位 ,必须把成人当成人看待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1]一、问题的提出儿童是教育的对象 ,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教育者正确认识、对待儿童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儿童的研究 ,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儿童观 ,有助于教育者自觉遵循儿童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有助于教育者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开展教育活动。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 :教育者的职业就是研究人。但当前不少教育者对儿童的研究很不够 ,存在“四化”倾向 :表面化、随意化、单向化、抽…  相似文献   

9.
儿童中心教育目的观是西方近代以来教育目的观中所张扬的一个主流话题,近来也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所推崇。如我们不难从有关著作或文献中时常看到诸如此类的断语:“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为中心”“……”等等这些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说法举不胜举。然而,这些提法的差异,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不同,还是其基本内涵上就有区别?如果有区别,每一种提法所隐含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些观点?带着这些疑问,本文欲就当前时尚中的三个典型的提法试作一理解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儿童游戏观是人们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和观点。古人对儿童游戏一般是否定的,认为“勤有功,戏无益”,而且比较注重游戏的外在功利价值。这种态度和观点与我国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学习观)以及其他许多因素有关。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对传统儿童游戏观进行适当的改造,是当前学前教育界游戏实践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真正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利。  相似文献   

11.
边霞 《幼儿教育》2000,(10):8-9
在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问题上,历来就有“内发论”与“外铄论”两种观点。内发论者主要持一种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自然生长的结果,其发展历程是自然早已预先设定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儿童的自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就像园丁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一样。外铄论者则主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洛克的“白板说”就把儿童看作是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在白板上随意描绘,使儿童发展成教育者想要塑造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内发论  相似文献   

12.
“学业不良”的涵义是什么?一般地说,所谓“学力”低,学业成绩不好,谓之“学业不良”。目前界说“学业不良”的概念,一般存在这样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叫做“绝对学业不良观”。就是把“儿童现在的学力未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视为“学业不良”。这里所谓的目标,是指各自的年龄或年级,各门学科或领域可以期待儿童能够达到的水平。基本上是作为各年  相似文献   

13.
“父母老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那些子女在本校读书的老师们。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父母,但同学们不把他们当一般的父母来看待;他们是老师,但子女不把他们当一般的老师来看待。他们一是学校教职工,二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正因为关系的特殊,在“教育无小事”的学校,往往产生特殊的影响。因此,笔者就多年的管理经验和亲身体会,给“父母老师”们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把家庭教育称之为“生命的教育”,杨振宁博士也说“我的学术知识来自父亲,精神气质来自母亲”。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主要地是通过潜移默化对儿童的  相似文献   

15.
王辉 《中国教师》2006,(9):4-10
一、教师惩戒权的渊源惩戒权的渊源,即惩戒权的来源。教师到底有无惩戒权,如果有,这一权力又从何而来呢?1.传统儿童观、学生观的影响儿童相对于成人来说,总是具有一种较多的对他人的依赖性。长期以来,人们把儿童对家长的绝对服从和儿童是双亲的所有物视为天经地义。古罗马法中规定,“在我们合法婚姻关系中出生的子女,都处在我们的权力之下”。在中国等级森严的伦理秩序中,儿童是金字塔的最底层,“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突出地反映出儿童的无力。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中,儿童被视为生来是顽固愚蠢的,带有罪恶的心灵,必须用强力加以改造。受这种…  相似文献   

16.
“学生观”,简要说来,就是对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对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育措施的正确与否和教育效果的好坏,都是和教师的“学生观”密切相关的。那么,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包含那些基本观点呢?这是一个内容比较广泛的问题,但从基本观点来讲,我认为应该包含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谁都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很多家长往往付出了苦心却见不到效果,这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误区。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指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包括家长的亲子观、人才观、儿童观和教子观。一、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称作教育动机。家长对子女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动机也就各有不同。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社会的小公民,其教育动机可称为为国教子;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为其将来的幸福,其教育动机可认为是为  相似文献   

18.
从欧洲到美洲,从留学读书到工作,生活多年,都未感不适;却在嫁了一个“老外”,生儿育女后,发现无法入乡随俗,因为中国与欧美的育儿观差异太大了。“包干制”与“责任制”中国父母疼爱子女的内涵是“包干制”,对子女的一切没有不关心的:吃得好不好,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下雨了就去给孩子送伞,天冷了就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总之,把一颗心都系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生活的重心。欧美父母疼爱子女则是“责任制”:把子女的身体养壮壮的,供他们上完高中或大学,让子女在儿童和青年时代生活得快快乐乐。父母不但不负责为子女规划未来,连子女交什么朋友…  相似文献   

19.
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是在父母与子女的朝夕相处中建立起来的。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也许并不是他们最早或最亲密的人际关系。那么,在这些儿童心中“家”是怎样的概念?父母在他们眼中的地位如何?儿童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与家、与父母的关系?2007年,  相似文献   

20.
金色童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而又现实的课题 儿童是什么?儿童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教育史上教育家们一直苦苦探索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儿童是“小大人”,一出生就具备了大人的素质,与大人的区别在于“大”与“小”。依照这一儿童观,儿童的教育就是按照“大大人”的标准来塑造儿童,使其尽快成为“大大人”。这种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在古斯巴达教育中,尤其在中世纪的宗教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在后来的资本主义教育中,也一度盛行,例如,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中国教育史上,荀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乃至在漫长的封建教育中,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