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张艳艳 《重庆师专学报》2007,26(5):74-76,92
明末清初,随着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及思想界的变革,作家的目光也开始转向了一向被压抑、被漠视的女性身上,写她们的爱情婚姻追求,写她们文韬武略的才干,写她们的自主意识。但是,这些女性,作家却让她们以“女扮男装”的面目出现,这不仅写出了女性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才干,必须要从外形上改变自己,付出巨大的生理心理代价,也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
文化观的碰撞历史是妇女的血泪,现实是妇女的迷惘。而知识女性,因为产生了觉醒意识,更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她们试图于荆棘丛中探出妇女解放的路来。为此她们忧虑,她们恐惧,她们产生种种理想的幻觉,这就是她们的“精神黑洞”(任菀《寻找“自己的天空”》)。妇女们的优秀群体知识女性的先锋─—当代女性作家试图剖析并打开“精神黑洞”。女性作家们在经过“鞭挞男性”、“蔑视男性”、“关怀男性”再到“寻找社会病根”的探寻历程后,把目光放到了女性自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上。传统文化把女性定位在从属于婚姻契约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米德尔马契>和<贵妇画像>这两部世界名著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为主线,揭示了十九世纪西方社会的女性所面临的爱情、婚姻乃至人生困境.两位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和伊莎贝尔都是理想主义的少女,独特的个性以及对现实认识的严重不足使她们做出了错误的婚姻选择.在婚姻悲剧中,她们都遭遇了理想的幻灭.现实的重重束缚又使她们最终的人生命运归于平庸.  相似文献   

4.
《伤逝》、《倪焕之》、《寒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代表性作品。透过爱情婚姻这面镜像,可以窥见知识女性真实的生存及情感状态,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子君、金佩璋、曾树生为爱情进行了勇敢无畏的斗争,也一度取得成功。但在中国男权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和渗透下,女性的性别内涵往往被忽视或被误读,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局限性,内外双重因素使得她们和爱人无法或不能处理好爱情婚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爱情婚姻与理想事业一起走向末路。她们的悲剧说明,从五四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尽管时代已经变化,但文化的变迁很小。中国还没有为知识女性走向社会营造文化、机会与道德认可的氛围,女性真正解放的道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5.
主要以杜十娘、王昭君、刘兰芝三个古代女性的悲剧婚姻为代表,探究"被婚姻"给她们带来的痛苦以及她们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从而揭露出女性悲剧婚姻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曹明霞的小说中,女性受环境所迫,走上追求婚姻的独木桥,她们拒绝感性的冲动而追求冷静的衡量:即排除爱情、性快感,而尽量达到现实目的:或建立经济联合体,或得到金钱、权力带来的方便,或争取社会的认同。她们为了缔结婚姻而努力,也为了维持婚姻而憔悴,从中透露出女性主体性的迷茫与困窘,显示出作者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无奈,也从特定的角度折射了时代生活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亦舒笔下徘徊在爱情与婚姻十字路口的现代女性形象。在亦舒的小说中塑造了现代独立女性群像,小说中的女性大多是经济独立、聪明睿智、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职业女性。这些女性正代表了亦舒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人格。叛逆是女性的个性魅力,她们都脱离了传统女性温婉柔弱的气质,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叛逆和刚强。她们不仅在经济上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8.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不可忽视的母性情怀,这可以从婚姻和家庭两方面来考察.即使那些反抗型的女性,她们也都流露出对理想婚姻和家庭的渴盼以及对子女刻骨的爱,这都是母性的具体体现;那些忍从型的女性更是表现出愚忠愚爱的母性情怀.  相似文献   

9.
论池莉作品中的女性婚恋历程及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以"新写实主义"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通女性的成长轨迹,尤其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对传统意识、心理、生活的影响。她们都经历了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婚姻的向往的虚幻时期,爱情理想和现实婚姻的矛盾冲突后的失落,最终在经历种种矛盾、挣扎后,逐渐理性、成熟起来,破茧成蝶,完成自我的蜕变。作者通过对现代女性婚恋的真实写照,显示出现代女性意识心理的改变过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国风》中以女子口吻创作的诗歌为研究当时女性心理提供了丰富素材。《国风》中女子婚前、婚后的心理是有不同的,婚前主要表现了女子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婚后主要表现了女子对家庭稳定而和美的追求。这些心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但是女性心理的局限也是显然的,导致女性心理局限的社会根源就是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相似文献   

11.
民间故事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公主婚姻的故事。从男女主人公的类型及其婚姻的意义、所经历的难题和解决难题的方式、婚姻的结局几个方面来看,民间故事中的公主婚姻反映了人们对理想婚姻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关雎》的主旨都离不开婚恋这个主题。《关雎》全景描述了"君子"与"淑女"的婚恋过程,树立了一种"中国式"的婚恋理想。这种婚恋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对于完美婚姻的愿望,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以池莉小说中的婚恋世界为视角,探讨了池莉描写爱情婚姻的艺术多样性,认为池莉对各色理想爱情进行消解,并从认同和逃离两方面重构不同形态的世俗婚姻,形成了新时期学中独具特色的从理想走向现实的生存本性中物质至上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4.
婚姻与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而在描写这类主题的作品中,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本书中,奥斯汀通过描写四对年轻人的婚姻与爱情,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文从爱情、金钱与个性三个角度,阐述了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那就是: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但恋爱婚姻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并且双方的性格也会对婚姻是否幸福产生影响。她既反对为钱而结婚,也反对轻率结婚,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刻画了儒林各色士子形象,其中,对不同人物的婚恋描写亦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婚姻状态和婚恋态度。小说中的婚恋因素丰富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表现作者理想的婚恋模式、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无名的裘德》所反映的伦理观,尤其是宗教观、婚姻观及自由观,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遭受了广泛攻击。文章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婚姻、宗教道德观进行了阐释,进而分析主人公裘德、淑在追求自由爱情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境、两人爱情悲剧的成因,以及哈代在作品中通过两个主人公体现出的违逆时代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婚爱理想模式的嬗变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爱学大体形成了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浪子荡妇、男女知音这几个婚爱理想模式,它们的生成与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史。因此,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实质体现为不同婚爱理想模式在学创作实践中的生成与演变。《红楼梦》在宝、黛爱情描写中所创造并巩固的男女知音婚爱理想模式,是中国古代婚爱学描写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亨利·詹姆斯通过描述伊沙贝尔对理想婚姻的追求及失败 ,真诚表达了他对理想婚姻的观点 ,揭示了理想婚姻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通过赞扬伊沙贝尔纯洁高尚的品质以及她对神圣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及追求 ,使人们认识到这种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重重障碍和危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传统的婚配模式,理想的夫妇年龄差模式是在-1至4岁之间,即女大男一岁至男大女四岁。同时,我国的生育率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夫妇年龄差的增加,相对性别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这种攀升的趋势既与夫妇年龄差模式有关,又与生育率下降有关。因而,扩大夫妇年龄差并不能有效减轻我国婚姻挤压的问题,而改变传统的婚配模式、鼓励女性选择比其年轻的男性作为择偶的对象,对于缓解婚姻挤压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