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的最后一节.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细胞的分化,难点是细胞分化的过程及在个体发育中,从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角度来理解细胞分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二章中安排了"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内容,是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工作,本文点击其教学思路,提供给广大读者。一、教材编排分析本节内容安排于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之后,又在第一节内容中通过表格分析,蛋白质是在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再通过实验"蛋白质+双  相似文献   

3.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细胞的类型和结构"一节的第二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分子水平认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从微观上理解细胞是活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观点,同时为下面学习细胞的其他结构和功能及物质跨膜运输打下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高中生命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细胞的分化"一节教学设计中,围绕核心概念设置问题串,以相应的学习任务驱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进而构建"细胞的分化"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1问题李金安人教版高中课标教科书《分子与细胞》P.16:"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建议将其改成"第一节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组成细胞的物质主要是各种化合物,而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都包含在化合物中。在细胞内,没有独立存在于化合物以外的化学元素。从逻辑学上讲,具有包含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由于原文的表述违背了这一逻辑要  相似文献   

6.
“第二信使的发现”一节的探究性教学改革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探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以"第二信使的发现"一节的教学为例,将课堂讲述设计成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开展科研探索的积极性,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该教学案例为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1 一堂"精心"准备的生物课 "走近细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必修)第1章内容,分为两节: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其中:"从生物圈到细胞"不仅是本书的第一节课,更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生物课.上好它,意义深远.因为,对于必修1模块来说,本节是所有内容的统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绪论的功能,而对于高中新入学的学生来讲,本节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与学科价值定位.所以,其教育功能及教学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8.
张磊 《中学生物学》2012,28(6):40-41
1活动背景教育部已经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新课程的改革中。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也应顺应新课程的改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二节内容是"细胞的多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说明】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式"一章,是上一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后续内容。本节课是"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第一课时,核心内容是探究生成"求解线性目标函数最值"的方法,关于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及数学建模的思想可以渗透在以后的课时中。教材中将本节内容处理为与直线截距有关的量,但笔者以为这种设计有其局限性,原因在于:一是受苏教版必修教材在江苏省大部分学校的教授顺  相似文献   

10.
<正> 1 分析教材1.1 教材特点及处理方法细胞呼吸是发生在每一个活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 ATP 的过程。本节内容不仅是对细胞内物质代谢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为第8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的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多次出现关于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或核酸着色的实验,而学生对"什么是碱性染料"碱性染料如何与被染色物质结合"很感兴趣。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有关"碱性染料"的内容是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中,在"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使用甲基绿与吡罗红染色剂分别对DNA与RNA进行染色,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但此时未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细胞"一节实验课上,我按照课前计划组织全班复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后,引入了新课的学习。我说:"同学们都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到底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却从没见过,本节课我们将借助显微镜一睹细胞的容颜……"上节课学生只是用显微镜看了玻片上的"上"字,总觉得不过瘾,听说现在可以见识一下神奇的细胞。心里是何等的兴奋啊!没等我说完,教室里已经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物教学》2017,(12):64-66
以《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为例,依据"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并分析其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14.
"树立良好形象,让世界热爱中国"这节课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内容很少,但上海市一位小学老师却将其讲得十分精彩。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选及拓展、对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对这节课进行详细分析,希望给其他教师以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所以在初中生物学中仍存在着许多"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以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细胞的生活一节为例,运用概念教学阐明初中生物学生命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陆俊 《中学生物学》2010,26(6):39-40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是通过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使学生建立物质跨膜运输的感性认识,从而理性地认识到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第4章第2节"膜结构"、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性活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桂玲 《中学生物学》2012,28(10):33-34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稳态与环境"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融进必修3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1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学生学习了必修3的第一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个方面。该节内容是学生理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物教学》2019,(16):27-28
从"流程图:描述基本过程""思维导图:呈现立体模型"和"时间线图:连贯静态细胞"3个方面,介绍在"细胞分裂"一节进行思维可视化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生物学现象,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一节,新课标中的内容目标要求是"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除橡皮泥模型外,还有众多模型可在教学中应用。笔者在教学中开发了"手指模型",并将其与现有的几种模型尝试组合使用,使教学效率最大化。以下是对常用的两种实物模型和手指模型进行的比较。1原橡皮泥模型的优势和缺陷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诊断,也称教学现场分析."诊断",是借用医学的说法.是指"诊断者"有目的地观察教师教学(课内或课外,一节或几节课),通过"诊断",寻找教学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医学中诊断病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也可以运用到教学诊断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