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他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这条教育原则不仅在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在孔子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历代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其深远影响和卓越成就不可撼动。但不可否认,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仍具认知不彻底性和应用模糊性。结合因材施教的实际情况和粗浅的教学经验,针对两方面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因材施教"的故事,最早见于《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定义看,学生是教育的自变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结果都因为学生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个性发展"都是在"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下展开的。但是,"因材施教"就等于"因生施教"吗?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育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教师、教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每一个因素的变化,我们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因材施教"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4.
何艳 《今日教育》2007,(4S):18-19
因材施教.可谓是现代教学的“金科玉律”。翻开教学论的著作。大体都能找到它的踪迹.或作为一个明确的原则提出.或隐含在其他教学原则的叙述之中。一般认为.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实践先师”.朱熹则是将这一实践概括成理的第一人。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因材施教堪称是我国教育实践的一个“国粹”.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在理论上自不待言.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本文拟就这些偏差做一些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5.
张敏娜 《文教资料》2014,(27):149-151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教学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展教学。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课标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手册,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平先来 《考试周刊》2012,(84):166-167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虽仅一字之差,但羞之千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了生活对于教育的本源作用,是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是目前应试教育下我们广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也是大部分家长、学校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是错误的偏执的,、在大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并以此来消除教育即生活的片面,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王晓春 《班主任》2009,(2):29-30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很伟大,很正确,但极易落空。在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然而真能做到的并不多。今日之教育在这一点上也并没有多大进步,甚至还退步了,我们学校里盛行的是与因材施教恰恰相反的做法——“一刀切”。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中职学生在年龄差别、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差别较大等特点,要求教育者应合理组织教学、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符合中职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正确认识中职教师的使命,因材施教,立足本岗努力拼搏。  相似文献   

9.
缝衣服要“量体裁衣”.种庄稼要“因地制宜”,打仗要“审时度势”,育人更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0.
李昌木 《青年教师》2007,(10):10-12
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是班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学校教育要坚持"三为本"育人宗旨,即:以学生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教育既是事业也是产业。它着重培养创新素质,它超越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而面向全体国民。  相似文献   

12.
13.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14.
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的办学理念或价值观是学校运营、员工行事的指导准则,是学校文化的反映,它支持并引导所有教职工的决策和行为,帮助学校以合适的方式履行培养人才的基本使命。每所学校都有一套自己的办学理念或价值观,也许它们并不相同,但“以学生为本”是所有学校的核心理念或价值观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看当前幼儿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反映出其对于生活和教育关系问题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生活即教育”内涵的探讨,阐明了其与“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以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坚持活动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杨访春 《湖南教育》2014,(12):43-44
德育教育怎么开展?如古董老师那般,板着脸端着架子,用生硬的口吻教导孩子:你该成为怎样的人?抑或是循着孩子们的天性,给他们一些玩的时间、玩的空间,然后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还是借鉴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在生活场中去开展德育教育、落实德育实践?本期德育时空,以“玩”“生活”为关键词,精选4篇小文,希望有更多教师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生活中落实”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7.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想让我们的课堂有生命力,就应该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方式、手段也应当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面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今天,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郝庆花 《化学教与学》2011,(11):24+17-24,17
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详细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那么,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实施这种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在此谈谈笔者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20.
因为晓,最近我常常想到“因材施教”这个词。 说实话,晓现在的状态的确不大适合普通学校的教育。因为他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写作业等等一切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的事情一律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