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录取分数能较好地反映高等院校招生专业的社会认同度情况。论文分析了浙江省10所样本高等院校10年来农科专业录取分数的变化趋势,提出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能促使其比较优势值有一定幅度提升,但单一的农科专业免学费政策对于促进农科专业生源质量作用相对有限。政府、高等院校要持续推出新的政策措施,巩固提高政策绩效。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安徽省高职院校农科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促进高职农科专业的发展,激励农业专业人才扎根农村,助推乡村振兴。建议包括:提高社会对农科专业的认同度、完善招生及助学政策、增加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招聘规模、逐步完善农业人才的引进和鼓励政策、建立适应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2013年,我省下达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共计7.38亿元,受助学生近50万人。对于以农村生源为主的中职学校而言,免学费政策的全面实施将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吸引更多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4.
日前,宁夏下发《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意见的通知》,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包括民办学校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三年级所有学生都给予免学费资助。具体的资金来源为,在国家免学费政策范围以内,免学费资金由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按照8∶2的比例共同承担;政策扩大部分所需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承担。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中央财政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我的观点有一些不同。比如说"免学费补助激发了中职学校生源竞争",中职学校的生源大战早在免费政策之前就存在(上世纪末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低谷时生源大战激烈程度可能远甚于今日),所谓的抢生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抢学费,免费政策之后抢的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对学校而言并不能说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河北农大毕业生的调查,归纳出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择业特点,分析了影响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障碍性因素,提出农科大学生应该结束精英情结、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政府应该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满足到基层工作毕业生合理的精神需求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回报、加大对基层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建议农科高校教育的培养方式应该普通化、农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发展相一致等,希望三方面共同努力打通农科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7.
记者近日从财政部获悉,为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顺利实施,近日,中央财政下拨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资金47.4亿元。财政部表示,资金将用于弥补中等职业学校因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而导致的运转经费缺口。全国约有4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享受到免学费政策。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区所有中职学生实施免学费政策。在此之前,只有部分农村学生、涉农专业学生等入读中职免学费。1月21日,广西教育发展大会在南宁召开。当日广西印发《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提出,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全覆盖。据初步估算,这一政策将惠及40万中职学生。事实上,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广西即对四类中职学生实施免学费入学,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新农科背景下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强省属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人才的竞争力,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根据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等情况,对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和优化,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强化基础课、提前学习专业课、增强专业认同感和引导学生个性成才等特色。  相似文献   

10.
王琨 《教师博览》2023,(18):12-15
农科专业来华留学教育在推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声誉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3—2018年农科专业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陈述推动农科专业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并从农科专业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规模、学历结构和奖学金变化三个方面描述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均衡发展规模与结构、稳步提升生源和教育质量、建立多元化奖学金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依托学科优势 构建农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研究型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研究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满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更多、更  相似文献   

12.
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对于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一是要提高对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认识;二要创造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内外部环境;三要明确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四要实行农业教育减免学费制度;五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六要鼓励农科类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七要为农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分析了农科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通过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进一步深化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华中某所农业大学191名不同年级与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专业承诺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农业高校专业承诺水平普遍不高;除规范承诺因子外,其他三个因子和总承诺因子得分农科专业得分极显著低于非农专业大学生;(2)三、四年级是专业承诺发展的转折点,农科专业承诺度呈上升趋势,而非农科专业承诺度呈下降趋势,两者间的差距开始明显;四年级二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3)农业类高校的鲜明专业特色与氛围可能更有利于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发展而不利于非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针对河南理工大学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贡献不足等诸多问题,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科建设要求,依托地理学专业开展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融合学校的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等优势学科,利用这些学科在农业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村镇规划、土地整治等涉农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对课程设计、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革新,从而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地理学专业建设成为能够适应新农科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兴特色涉农专业,培养新型的、具有深厚“三农”情怀的新型农业高科技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符合人才成长需求、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高效的教育培养模式。农科专业作为一种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农科专业的特点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执行中职免学费政策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面对学生的宣传不到位、政策执行监督效果不佳、学校应得补偿经费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要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对中等职校规范执行中职免学费政策执行过程以及中职免学费政策执行过程中学校应得补偿资金到位情况的监督等举措。  相似文献   

18.
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生源来自农村,尽管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学费只占培养费的一小部分,但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投资,高的就业率既是对家长投资高等教育较好的回报,也是确保高等农科院校生源充足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趋势、针对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与高等农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高等农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综合素质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现状,探讨提高农科大学生就业率的可行途径,对保持高等农科院校的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科类博士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研究力量,肩负着培养服务于农业发展、农业教学及农业科技进步等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农科类博士生招生质量体系构建目标、内涵及招生实际,高校应从加强学科建设、实施优秀生源培育、改革招考制度、优化招生资源配置、建立招生与培养协调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努力构建招生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农科类博士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培塑涉农大学生科学就业观,能最大限度释放农科人才培养红利,提升其到基层和农业相关行业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和职业契合度。综合考虑地方农林高校涉农人才培养需求、新农科建设需求、更高质量充分就业需求,本文提出优化基于校本资源的“学农为农”就业观培塑模式,建立校本生涯文化就业育人环境和机制,深化一二课堂贯通式培养改革,优化校地企融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完善涉农人才服务行业就业精准供需匹配机制,并阐述四川农业大学的实践与创新举措,为地方农林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观培塑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