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了中职与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导读     
<正>2012年,江苏省在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程中,率先试点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分别设计和试验了中职与高职"3+3"衔接、高职与本科"3+2"或"5+2"衔接、中职与本科"3+4"衔接等分段衔接贯通培养项目,在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到目前为止,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贯通项目")的试验已经逐步进入到"转段衔接"的实践操作阶段。由于贯通项目所涉及的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双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等关联方面在理念、价值观、期望值上存在着角度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职学校对接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将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延伸,贯通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提高的通道,可以丰富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融合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理念,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本文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试点项目的实践,对"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与本科"3+4"项目的分段培养与衔接中要把控录取生源质量,延续性设计文化课程,互补性设计专业课程,优化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5.
"3+4"即"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七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是目前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与新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内在诉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专业的衔接是载体,课程的衔接是核心与落脚点,质量监控的衔接是重难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目前中职与本科"3+4"培养模式下英语课程衔接存在的中职与本科英语课程的学习策略不同、教材知识编排有较大的区别、英语教学风格较为不同、中职教育中的英语文化基础课要求较低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促进我国中职与本科"3+4"培养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职-高职-本科"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衔接是"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核心内容,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售后服务岗位为例,分析岗位类型、等级、难度、适合层次及培养力度,并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1+X证书制度为契机,构建了"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课程模块体系,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既可满足中职、高职和本科各阶段毕业需求,也可满足"中职-高职-本科"衔接需求。  相似文献   

8.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项目背景下,研究了"3+4"培养模式中专业分段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内容,并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中职升入本科后如何进行课程衔接等问题,为今后中职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衔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探索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有效衔接机制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主要目的。分析了“3+4”衔接培养土木工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性、可行性。以金陵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3+4”项目为例,从项目的组织领导、分段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与质量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分段衔接培养的策略和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0.
"3+4"中本贯通学制,由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共同设计课程,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能人才;探索打通中职学校学生向上深造的通道,让选择就读职业教育的孩子和家长看到希望,读职业教育照样能拿本科文凭。上海电力工业学校于2015年跟上海电力学院合作,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中职与本科贯通的应用型教育试点(3+4),受到社会各家的欢迎,提高了本校招生质量与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问:请简要介绍一下常州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目前的进展情况。答:常州市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按照市政府《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于2012年率先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实施中职与专科高职(3+2、3+3、4+2)、中职与应用本科(3+4)、专科  相似文献   

12.
中职本科"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体制,实现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本文以数控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对中职和本科的教学衔接、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明确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以及如何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3+4”即“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七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是目前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与新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内在诉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专业的衔接是载体,课程的衔接是核心与落脚点,质量监控的衔接是重难点。  相似文献   

14.
张健 《江苏教育》2015,(4):47-48
"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是高等教育升学招考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突破,实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基于"3+4"模式职业性、基础性和衔接性特征,为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度,保证"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学评价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电气专业类技术人才,江苏理工学院和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了"3+4"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对中职与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研究,采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制定了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实践证明以OBE理念设计的课程能很好地结合中职教育的优势和本科教育的特色,为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体系建设为主要案例,系统阐述了"工作室制"作为贯通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分段创新培养的衔接机制,指出了"工作室制"在解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全过程中的关键点与难点,认为项目化课程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教学形态实质上就是"英国现代学徒制"意义上的教育机制重构。  相似文献   

17.
"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壁垒,将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融合,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切合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本文以面向中国制造2025人才特征为视角,从人才培养标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导向等方面,分析"3+4"模式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并结合"3+4"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3+4"模式重构的原则,探析新形势下"3+4"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3+4"中职本科衔接"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从事机电相关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改革,结合岗位分析,实现"3+4>7"的效果,为学生走入本科院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中职和本科衔接模式是培养基于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该机制目前存在一些衔接上的不足,需要确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相认证的政策,打通职业教育的向上通道制度;需要加强中职和本科职业专业建设的衔接;需要依据江苏的产业发展进行中职和本科职业教育的衔接,使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机会,从而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14年开始,南京晓庄学院和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围绕经济学专业开展现代职教体系项目建设。从"3+4"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的研究出发,一体化设计了七年一贯培养的岗位能力及课程结构,并制定了考试考核和转段方案。以期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不断优化"3+4"中本衔接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3+4"中本衔接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