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政治工作者是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揭示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具有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这一角色定位延续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化中的历史使命,又体现了新时代乡村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文化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表征了乡村教师的复合主体身份,有利于转换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视角,促进学生的根性发展,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的创新.具备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注重乡土课程知识的开发,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文化政治工作者的核心要义.理解文化政治工作者这一时代角色,有助于超越乡村教师的专业工作者的角色,为推动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探讨全球汉语文化传播服务平台在商业运营和技术实现上的可能性定位和发展方向,涉及对互联网商业运作、MOOC在现有主要教育技术的讨论,指出全球汉语文化传播服务平台的核心定位在于聚合国际汉语教育的优质教师和教学资源,从而吸引现有的及潜在的汉语学生进入。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角色意识对一所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根据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任务特征,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希望通过新的角色文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校核心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引领学校前进方向,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中心小学力图通过培养儒雅教师,涵养文雅学生,润养高雅学校,实施清雅管理的方式,打造苏北农村地区的文化和教育高地。实施雅文化,重在明确目标定位,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框架,搭建促进教师发展的各类平台,使雅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郑晓楠 《辽宁高职学报》2015,17(1):67-69,109
随着对高职教育定位认识的不断改变与提高,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人文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促使高职校园建设以人文文化的培育为主。课程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解读。通过对人文文化校园、高职教育定位、课程文化的解读,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实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时代,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对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1+X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三教”改革的落实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中仍存在团队中教师个体定位不清晰、建设条件不扎实以及团队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分别从明确教学团队中个体教师的定位、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条件支撑以及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完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进而加强职业教育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一直是外语教育研究领域被忽视的课题;高职英语教师面临专业认同感低、缺失合作文化的构建等发展困境,今后的研究建议从教师的生活史、实证研究和重新定位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不同教师教育范式观照下的课堂文化形态各异,工具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致使课堂文化定位出现偏差,各种文化载体间相互背离,教师教育者缺乏文化自觉意识,课堂文化意蕴缺失;对话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观照下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功能得到全方位的释放,各种文化载体间的有效整合,教师教育者有自觉的文化意识以及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模式得以建立。因此,课堂文化的重塑要以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型为先导,只有两者深入契合才能相得益彰,共融相生。  相似文献   

9.
顾健辉 《成人教育》2007,(12):53-55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不断变化且越来越高,教师素质的不断完善被誉为未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师素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依据、主要原则、定位策略和教师素质培养目标结构变化趋势,是教师素质提高培养的目标定位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学校内涵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是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育品质、学校特色发展。教育科研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改变现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质。学校教育科研定位学校特色发展只能在学校文化传承中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也在于学校文化的重建和完善;一个学校的发展既是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也是在学校文化继承与创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中,实践取向作为一个发展态势,能准确定位教师教育,准确定位实践取向。准确将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剖析清楚,有助于提升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层次及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大学学科教师在新工科背景下,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其长期存在的身份认同危机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大学文化精神缺失、对新工科教育改革缺乏正确认识、对自身角色缺乏正确定位、评价机制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错位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有效的偃闭策略,如在外部环境上创设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和合作性的大学文化,在内部自我建构方面可以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学习、正确定位角色、进行反思教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将教师发展的根本问题定位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流认识,在认识论上透露出来的是颠倒了的教师与教师职业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价值论上反映出来的是对教师作为人的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忽视。基于生成论的立场和生成教育的观点,在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应该树立教师生命的文化生成的基本理念,坚持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生命化发展辩证运动的核心取向,依循"多层耦合、多维一体"的发展机制,帮助教师实现可持续的生涯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析教师权威的强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权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我国很多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考试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室中滥用自己的权威,不仅伤害了学生,而且影响了自己的发展。据此,笔者对教师权威强化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师权威合理定位的三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校本研究制度”的出现,是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一种改造和创新,是对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内涵的重新定位,它为教师专业化、校长职业化以及打造学校优质教育文化品牌,提供了个性化本土化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让教师在研究中寻找教育智慧,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是其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6.
教师文化具有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塑造功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定位决定了高职教师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教师应树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教师+工程师"的角色观、开放合作的职业观及采取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感召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突出技术要求的管理体系、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环境等路径建设高职教师文化。教师文化具有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塑造功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定位决定了高职教师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教师应树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教师+工程师"的角色观、开放合作的职业观及采取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感召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突出技术要求的管理体系、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环境等路径建设高职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7.
教师观念错位的现实表现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观念,即教育观,对教师职业行为具有指标性意义,也是教师文化的呈现方式之一。我国中学教育事实上长期被定位在选拔功能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教育观,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比出现严重错位。开辟文化视角将为教师研究提供新启示。  相似文献   

18.
蒋彧 《考试周刊》2009,(39):27-28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有的角色意义面临解构,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和转换显现出迫切性。要实现这一飞跃,必须从思维方式、教师与对应关系的认识和教育的文化审视上去突破。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者和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成为教育文化的自觉者。转换要从教育文化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帅荣梅 《文教资料》2008,(33):105-106
教师文化是继教师专业化之后,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改革方面的又一热点问题.目前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文化对于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革新的深层支撑作用.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约束力,同时也是解释教师行为的重要参考,因此构建积极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今教师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教师文化,应该在专业化视阈下予以重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新型教师文化的诉求。教师文化建设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农村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的分析,从提高农村教师文化理论素养、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评价观、营造学习型组织等方面重构农村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