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教育理论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而主体间性从"主体-主体"的模式出发,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实现了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从而使主体间性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既包括管理.也应该包括被管理,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构成主体间,而且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的内在属性,即相关性与统一性。教育管理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性具有4个特征:受制性、平等性、交互性和主动性。在主体间性研究的视角中。提出未来教育管理的新构想——走向交往式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3.
论主体间性教育与教师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谦 《成人教育》2004,(11):31-32
主体间性教育认为教育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主体间性教育并非是主体性教育的对立或 超越,而是补充。主体间性教育并不否定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自主性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突出教育者的主体性,但由于受教育者不是一般的普通对象,传统的"主体一客体"思维模式将向主体间性转变,人与人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还具有"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文章也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所坚持的三个原则,即地位平等原则,双向沟通原则,情境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6.
郑引 《文教资料》2009,(6):181-182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内在统一性.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共生共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探讨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自我价值的新建构及其彰显.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应有之义,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诉求就是通向主体间性。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型,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超越单子式的主体性的必然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具备了通向主体间性的现实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展现的是真实的主体间性,它对引领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实践生成、普适化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主体间性、主体共同性、主体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哲学理论基础.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同主体对于主体间性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其传播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平等、交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主体间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 ,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教育作为促进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教育在教育目的上表现为主体共同体主义 ;教育过程是师生间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交往活动 ;课程设置上呈现“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育是历史与时代呼唤的结果;主体性教育思想必须注意对教育主体与教育主体性的全面认识;学生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归宿;主体间性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教育是历史与时代呼唤的结果;主体性教育思想必须注意对教育主体与教育主体性的全面认识;学生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归宿;主体间性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管理的重要问题。传统认识论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文章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主张消解其控制与被控制、操纵与被操纵的对立关系,提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交往关系,并对主体间性教育管理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上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解脱了主体性教育固有的困境,使师生关系走向了主体间性,也是回归学生主体性本真存在的诉求。在主体间性观照下,学生是超越性"受教育者"、"赢得性"建构者,是教师和同伴的合作者、对话者和交往者,是主动学习的体验者和课程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管理是以被管理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把教育的对象当作物,体现的是主-客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体现的是主-主关系。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新的对话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概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目的在于超越工具理性、实现人的主体性.师徒制模式固化了新教师,可通过使各教育主体在精神层面生成主体间性理念,并在实践中相互交往对其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它是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是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从交往对话角度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研究面临的困境,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正在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它是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是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从交往对话角度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研究面临的困境,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正在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主体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作为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哲学思维方式,为我们认识教学、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品德课教学中,自觉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收到品德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彪 《教育导刊》2011,(1):13-16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和突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20.
崔赢素 《林区教学》2012,(12):103-105
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是把教育看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的交流,从而奠定了教育是人性本真的存在方式。立足于主体间性理论和健美操教学的现实状况,运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在健美操主体性教学基础上,对主体间性健美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一条走出主体性教学困境,适应健美操教学改革要求的主体间性教学之路,为深化健美操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