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建专业学术型社团是培养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虚拟仪器俱乐部和嵌入式创新实践俱乐部为例,介绍在高校学术性社团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实践证明,高校学术性社团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以专业为核心的大学生学术性社团,围绕大学生学术性社团建设与管理,对大学生学术性社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本文试图解答如下问题:第一,大学生学术性社团存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根本任务;第三,大学生学术性社团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第四,如何加强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建设与管理。解答这些问题将更好的帮助高校开展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校有些理论型学生社团成员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现象,使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存在西化的倾向和心灵遭受腐蚀的安全隐患。从我国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管理中主体性的缺乏、规范性的缺少、创造性的缺欠等方面分析了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社团主体化、管理规范化、活动科学化的对策。从而使理论型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培养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社团群体教育工作,对高校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校社团群体教育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社团群体教育模式,对高校社团工作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术型社团“双导师制”是对高校学术型社团指导模式展开的最新探索,高校学术型社团的自觉发展需要科学的导师制度设计,“双导师制”引导高校学术型社团遵循学术和科学发展的道路,学生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及高校学术型社团核心功能发挥的内在要求催生了高校学术型社团“双导师制”,管理和学术指导的合理分工提高了指导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建设聘用机制、考核评价制度、工作责任制、稳定经费支持的措施创建“双导师制”,以打造精品高校学术型社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各高校都不断挖掘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途径、新渠道、新载体。高校社团,尤其是专业社团,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要关注和重视专业社团的发展,加强专业社团建设,以专业社团为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一线人才的创新型教育机构,必须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满足国家现阶段大量一线创新型应用人才需求.以专业社团为教育载体,构建创业课程实践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考核机制,使学生在专业社团活动中逐渐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同时,高校专业社团是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高校专业社团为切入点拓展高校学生培养新模式,走出一条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社团管理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对提高高校校园整体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把高校理论社团建设成为优秀社团,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念为指导,以会员为核心,以社团内部文化为导向。各大高校要持续努力地探索和创新理论社团管理方式,加强理论社团的建设,发挥好高校理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性循环,进而实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刘宇昊 《江苏高教》2012,(2):138-139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治组织和处于学生管理机构与广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第三部门应当受到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高校应通过探求其应有的作用,改进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社团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发挥独特的优势,实现学校、学生社团、学生群体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术性社团存在参与人员少,资源匮乏,管理不善,运行低效等问题,学校和院系应加强对学术性社团的扶持和指导,以充分发挥学术性社团在促进专业学习成才成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团在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的空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丰富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社团人对社团认识不明确;社团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社团发展局限于校内,与外界沟通不够,社团发展空间狭小;社团本身的建设理念有待改善:过分倾向于兴趣爱好型,缺乏理论研究和探讨,使社团活动缺乏深度等一些问题。本文从高校社团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社团文化和有利于学生扎实专业、张扬个性、完善人格等视角,提出加强高校社团建设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中创新教育欠缺这一问题,分析学术型社团运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全方位探究学术型社团运作新模式,调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在高校中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以此为基础,结合群体动力及激励理论,探讨建立基于学术型社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长效策略与运行机制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高校社团是高校完成德智体美劳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应立足学生社团管理新发展理念,以新的角度革新自身管理措施,以营造良性校园文化、学习环境。事实上,梳理各校园学生社团管理情况可以发现,其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健康、有序等发展。据此,笔者在自身管理就经验和相关文献基础上,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意义和不足为着力点,探究其管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志趣、爱好为纽带的非正式群体组织。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学生社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重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一、高校学生社团分类和学生社团文化的主要特征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爱好为纽带,以一定的活动为内容,以社团为阵地开展的群体文化。近年来,学生社团由过去零星自由的小规模状态发展到现在的与多学科广泛交叉,朝…  相似文献   

15.
浅议高校社团规范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许多社团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导致一些社团有名无实或缺乏持续性发展动力。本文以高校社团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完善社团发展机制,实现对大学生社团的科学、规范、有效管理,引导学生社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专业类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对同一专业或同一研究领域的学习兴趣,以专业学习为目的自发组建的学生组织.专业类学生社团逐渐成为学生进行校内专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类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视角出发,立足学生发展,增强专业类学生社团建设的专业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技类社团通常依托学校的强势专业,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专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三位一体”即实验室、社团、公司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社团组织模式,此模式下,高校科技类社团为成员提供实验室进行技术学习、社团进行管理能力培养、公司进行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学习基地,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本文分析研究了高校科技类社团在“三位一体”模式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专业社团成员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是不可忽视的活跃因子,具有较为明显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当前高校在专业社团创业教育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专业社团在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网格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为此,应当细化设立准入要求、理顺内部运行机制、扩展社团活动范围、科学配备导师资源和加大资金场地投入,实现对专业社团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场所。本文以浙江省若干高校为研究对象,依据团委支持力度和社团的自主性发展程度两个维度,分类研究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管理模式,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和研究方法,对社团管理模式进行比较与反思,为志愿服务类社团寻求增能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了解河南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对体育老师参与本校体育社团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社团存在各高校水平差异显著,指导老师非体育专业或在本项有特长,对体育社团指导作用微乎其微,体育老师参与度低等问题。建议:加强体育专项老师参与体育社团指导的程度,为体育社团配备在本社团项目有特长的指导老师,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