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化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改革,是福建省"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的必然要求。面临福建自贸区建设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应充分认识高校作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主阵地的意义,坚持需求导向,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三合作"、评价体系等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上寻求突破,不断提升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的专业化、精准化。  相似文献   

2.
“双高计划”赋予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新的价值意蕴和发展内涵。在“双高计划”视阈下,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应突破提质增效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突出专业群内涵建设的特色化、信息化和协同化,强化专业群共性职业技能资源建设,深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教材和教法的综合改革;应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契机,提升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契合度,构建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融合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切实提高专业群内涵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创新发展高职教育和陕西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建设"一流高职、一流专业"的背景下,陕西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指导陕西省高职院校面对存在的问题,立足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需求,合理明确办学定位、确定发展规划,优化专业布局,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内部治理、质量保证和人才贯通培养等方面深化综合改革,实现错位发展、凸显特色,是当前陕西省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邓泽 《教书育人》2012,(21):24-25
一专业综合改革中的教学管理改革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将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以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有效实施专业综合改革,需要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建设特色鲜明且优势突出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成为高校亟需破解的难题。河南师范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秉承“以国家需求为依归,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理念,通过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平台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6.
朱伶俐  赵宇 《文教资料》2014,(8):111-112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在实践中很容易混淆。本文在分析学科、专业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问题,旨在进一步深化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促进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值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从转变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师资队伍特色建设、加强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等几方面,对转型时期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建立健全完善的音乐专业职业教育功能网、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体系自身完善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于本科专业的评价越来越多地引起高校的关注与重视。国家"双一流"建设、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高校本身内涵建设等均对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借鉴教育部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相关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高校本科专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校招生主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选拔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招生考试制度,三是老百姓对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的要求更为强烈.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建立基础教育与高考改革的联动机制,建立多样化考试评价体系,以此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高考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我国的深化改革不断推进,高校保卫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保卫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梳理我国高校保卫工作的职能变化,分析了当前高校保卫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提出了深化高校保卫工作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区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客观要求。长株潭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既有新的进展又面临现实困难与挑战。深化长株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努力遵循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适性理念与价值,以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取向,在现行体制下继续依靠外部行政力量来推动。其可行路径是:改革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善高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大学校长选拔机制,建立教授治学的组织机制,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促进高校自主办学和自主管理。  相似文献   

12.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就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入手,从打造优良师资、强化制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档案建设四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教学》2015,(2):74-76,92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陕西省教育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以扭转"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倾向为目标,率先在全省高校开展巡视诊断工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并且在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内涵发展,以及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内容已从教学框架和教学硬件向课程内容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转移,课程实质的重新定位使外语既是工具又作为人文科学课程加以建设和发展.同时,改革对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更高要求以适应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高校外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的MPC模式对同伴互导理论的拓展运用,使高校外语教师能在有效模式的支持下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技能、持续进行在职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教学》2015,(2):74-76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陕西省教育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以扭转"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倾向为目标,率先在全省高校开展巡视诊断工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并且在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内涵发展,以及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公共实验平台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支撑。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机遇下,以把握学科建设内涵为导向,深化资源配置综合改革,高效发挥平台的服务保障作用、使之成为支撑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窗口,是平台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结合学校公共实验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行,探索公共实验平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最优协同方式,为“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应对这次改革。通过对比分析高考综合改革前后西安交通大学生源质量的变化,客观地评价了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效。从志愿填报方式、招生计划编制、育人模式和管理模式等角度分析了高考综合改革给高校带来的影响,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高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建立联动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具体举措,并对高考综合改革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和高校的发展都是实现社会和谐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形式和手段,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校的支持,高校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农村建设提供的重大机遇。针对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心理和思想瓶颈,着力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高校当前乃至长期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改革的大潮席卷中华大地,这给高校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高校综合改革业已全面铺开,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年来改革成绩显著,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高校后勤工作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适应.因此,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校综合改革的发展,是高校后勤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要遵循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原则,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改进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深化专业建设改革的措施,有助于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