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镇化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正不断推动农村与城市的现代化转型。转型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讲依赖于高质量的农村受教育人口有效供给。作为奠定农村人口基准素质,形成人力资本基础的农村基础教育在此背景下更具先导和战略意义。但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方式较为落后,与当前城镇化所提出的新要求难以适应,亟待转变发展方式。因此,应以教育发展理念转变为导向,教育结构优化为主线,教育制度变革为动力,课程建设创新为载体,师资水平提升为保障,深入持续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以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贫困县区由于社会传统影响,人们思想保守、产业基础薄弱,人文素质低下以及自然条件恶劣,城镇化进程困难较大。因此,贫困县区城镇化建设首先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非公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载体,引导地方产业快速发展,打好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同时,以特色为核心,做好城镇建设规划;以三农为目标,妥善解决人口就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突出发挥推进制度创新,着力营造和优化城镇化环境;创新投融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提高市民的素质等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市民化问题。成人教育是一种最紧密贴近新型城镇化核心内在要求的教育形式,在助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当前,需要着力发展成人教育,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挤乡空"的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严重影响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这一问题的出现是人口流动、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致.优化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应在精准把握"城镇化发展趋势和乡村振兴战略"二维的基础上,遵循"优质均衡"的基本原则,以"规...  相似文献   

5.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与之协调的职业教育和公民素养教育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能力与市民素养;需要公平、有质量的基础教育保障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学前教育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义务教育发展失衡,公民素养教育缺位等已在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前教育有质量的普及、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平台的公民素养教育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苏红键 《教育研究》2021,42(10):35-44
教育城镇化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化率显著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各地教育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正相关.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作用下,随迁就读比重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子女进入县镇就读成为近期教育城镇化加速的主要动力.教育城镇化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相互影响,乡村教育资源"质弱量余"与城镇教育资源"质强量缺"并存,小学的这一格局特征更加明显.未来,应坚持多元、均衡、智慧、系统的发展思路,全面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按需供给,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城乡智慧教育水平,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之路.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决定了相关制度改革的边界。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聚焦义务教育阶段。促进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包括教育条件均等化制度、教育起点均等化制度、教育过程均等化制度、教育结果均等化制度等与教育均等化直接相关的"教育均等化制度",还包括教育办学制度、教育管理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社会支持制度等"教育均等化保障性制度"。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随迁子女教育均等分为平等性均等、差异性均等和补偿性均等,不同性质的均等对于相关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8.
苏红键 《教育研究》2021,42(10):35-44
教育城镇化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化率显著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各地教育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正相关.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作用下,随迁就读比重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子女进入县镇就读成为近期教育城镇化加速的主要动力.教育城镇化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相互影响,乡村教育资源"质弱量余"与城镇教育资源"质强量缺"并存,小学的这一格局特征更加明显.未来,应坚持多元、均衡、智慧、系统的发展思路,全面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按需供给,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城乡智慧教育水平,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之路.  相似文献   

9.
苏红键 《教育研究》2021,42(10):35-44
教育城镇化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化率显著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各地教育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正相关.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作用下,随迁就读比重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子女进入县镇就读成为近期教育城镇化加速的主要动力.教育城镇化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相互影响,乡村教育资源"质弱量余"与城镇教育资源"质强量缺"并存,小学的这一格局特征更加明显.未来,应坚持多元、均衡、智慧、系统的发展思路,全面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按需供给,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城乡智慧教育水平,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在教育。"2014年5月1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研究员在"新型城镇化的教育战略与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上如此表示。专家把脉:教育为城镇化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经济增长、人口集中和教育融合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持续推进的过程,只有各子系统协同发展,各区域统筹规划,才能达到城镇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198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全国"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检验各区域"三化"的自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表现为高水平的良性耦合协调态势;(2)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作为首发动力推动人口和教育城镇化提升.对此,应以内部结构优化为主,在巩固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消除城乡流动障碍,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发挥出人力资本对高质量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制度阻碍了人口城镇化发展,我们应创制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有力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撤除人口流动的藩蓠,改革户籍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居,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进行城市过去人事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调整城市发展战略,走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相生,亦与城乡一体化紧密相连。鼓励城乡协同、注重素质和精神文化教育,以助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从业和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实施农民工职业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教育,应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城乡农民工教育培训主体、提升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改变农民工职业教育中的"空泛化"现象,以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突破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引发的诸多困境;完善《宪法》《劳动法、《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引导和规制,以稳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并非简单的"造城上楼"或人口转移,还内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收入提升、教育环境改善、生活方式转变等内容。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出现了经济效益弱化、精神家园沦丧、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陷入教育功能弱化的现实困境。故有必要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功能弱化的内在原因,探究强化农村教育功能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6-19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推动其建设的重要核心就是要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江苏作为沿海开放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历了三次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在对农业转移人口内涵解析基础上,以江苏为例,总结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特色,分析当前存在的布局、制度、载体、成本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系统体系,任重道远,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亟待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化正以大步的姿态向前发展,而这一进程加剧了城乡人口的流动。随之而来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但这些所谓"流动孩子"的基础水平呈现极大的不均衡性,以至于在正式接受城市教育时难以融入课堂教学。其中,以英语教学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的萎缩是与农村萎缩相伴发生的,表面上看是农村人口和学生流失所导致,其实质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从分散到集中的结构性变革。中国的城镇化并非乡村的消失和城市的壮大,而是村的消失与城市、乡镇的壮大,这使得未来乡镇一级教育显得至关重要。以此为方向发展乡村教育,一方面要在规范"撤点并校"中实现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壮大乡镇学校;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待遇、加强管理,引进优秀师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口城镇化相关理论,分析了环鄱阳湖区11个县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出要优化城镇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制度设计,促进区域城乡社会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构建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综合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 GIS制图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城镇化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人口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市州呈现出明显区际间不均衡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②经济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市州呈明显区际间非均衡发展态势,形成以昆明、玉溪为中心的"单核面状"分布格局.③土地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市州人口城镇化发展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单极核心"分布格局.④耦合协调度方面,整体协调水平属于中等协调型,高耦合协调型市州主要聚于滇中及周边地区,呈"趋同俱乐部"现象,低耦合协调型市州分布于昆明北部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