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的崛起,深刻地变革着思想信息发布、建构、传递和获取的方法和途径,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透析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主体、客体和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机制在增强社会变革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确保其有效性等方面意义重大。可以从教育主体的教育人格、教育客体的受教心态、教育方式方法的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机制模型的动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机制建构环境的不断优化等方面着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机制,最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彰显生发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完善、育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和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的扩展.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客体,是"主体性"的客体.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一些实践中的问题,建立合适的沟通机制对增强政治教育时效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新环境下研究探索沟通机制,需要建立在全面了解掌握问题的基础上,从沟通的主体和客体接受新媒体能力方面入手,努力发挥新媒体所特有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5.
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划分入手,在阐述沟通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沟通机制的必要性,提出完善沟通机制的四点原则,以及从沟通的制度化、媒介的优化等方面完善沟通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微媒介已经深入到了文化、政治、科学教育、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微时代"的兴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首先分析了"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其次,深入探讨了"微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得出结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微媒介的重要性和特点,将微媒介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努力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传统灌输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强输硬灌;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主体间性转向,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平等对话;变对象化过程为交往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8.
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四要素。主体协同性、客体中心性、介体可靠性和环体支撑性是"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机制的主要内涵。"四位一体"教育工作促进机制,是实现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思想政治价值共同体、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知行合一、拓展思想政治知识网络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形成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的迅速崛起,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构成要素发生了相应变化,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也更为复杂。因此,沟通机制运行双方遵循的机理要有针对性地有所改进。同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运行的宏观和微观视角出发,考究微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10.
以"微媒介"为基础的"微时代"是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情境。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微时代"的影响。研究发现,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虽然方便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但并不必然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其过度使用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现实世界依然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和指向。"微时代"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需要大学生提高自控力,控制"微媒介"交往时间,避免过度依赖网上交往,加强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互动;提高"微媒介"好友与现实好友重叠度,加强人际关系深度;融合"微媒介"交往与现实世界交往,拓展人际关系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将以上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提出后,已经运用到很多学科中去.以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过很大成绩,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及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这种"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被更为合理的"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取代.倡导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和人文关怀的"交往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成为消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惑的手术刀.  相似文献   

12.
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效应来看,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凸现其必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教育理论体系、教育主体素质以及网络管理法律和制度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我们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媒介着手探讨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双方的有效沟通,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观念,为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资源。较之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在沟通情境上具有三方面的变革,即从“被动客体”到“参与主体”、从“现实环境”到“网络环境”,以及从“以理服人”到“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是其开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养之一。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有助于增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正确引导高校舆情动态、有效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当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缺失集中体现在:媒介认知片面、媒介意识不足、媒介能力欠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位等方面。新形势下,高校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须加强辅导员媒介技能培训锻炼,及时掌握高校舆情动态;加强高校校园新媒体建设,营造良好新媒体环境;建立多样化工作机制,保障媒介素养提升"常态化"。  相似文献   

15.
以"微文化"为研究切入点,阐述其具体涵义,并对微文化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微文化传播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以及媒介素养四方面,提出微文化传播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旨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做人的工作,其沟通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现实中的人,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现实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沟通活动若想成功,就需要准确把握人的思想现状与需求.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了科学的立论依据:立足现实的人,定位沟通的基点;立足人的主体性,确立沟通的动力源;关注人的需要,把握沟通的切入点;引导人性和谐,建构沟通的精神内核;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明确沟通的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实现,是生态教育活动的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更是一种实践关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实现出现了一些障碍,包括生态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现形式存在不足、生态价值主客体之间的沟通途径和反馈机制有待完善、生态价值主体的需求层次和反馈表达的真实性不够。从思想指引、内容体系、方式创新、环境塑造和机制构建五个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实现的路径,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范畴,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中,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客体对象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基础理论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代表的微媒介因其具有信息传播及时、内容丰富、传播主体广泛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有效利用微媒介来开展。  相似文献   

20.
从接受论的视角出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和传导者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对接受机制中的要素进行优化,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同时应注重到,接受的优化既取决于各个要素的优化,又取决于系统结构及其运行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