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图情领域合著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构建了图情领域的作者合著网络,并将该网络与国外其他学科的合著网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目前图情领域的合著交流并不充分,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随后,构建了图情领域核心作者的合著网络和web合著网络,并对两个网络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指出可以通过使用web合著网络近似模拟学术合著网络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解决web合著中的文献重复消岐和作者重名消岐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者合著有向网络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研究作者合著有向网络的构建与分析方法,探索其在科研关系分析中的应用.[方法/过程]遵循国内惯例,在区分作者署名次序的前提下,抽取第一作者与其他作者间的有向合著关系构建作者合著有向网络,并从整体结构、拓扑类型和节点特征等方面与传统的作者合著无向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作者合著有向网络揭示出合著者间的主导与配合作用,为便捷地了解学者在科研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可能,未来或将有助于对学者和机构的更加全面的科研评价.  相似文献   

3.
隐性知识地图:虚拟科研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才唤 《图书情报知识》2011,(6):107-112,119
通过内部专家与外部专家之间的文献引用关系构建隐性知识地图是组建和管理虚拟科研团队的一种有效策略。文章以某科研机构为例,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引用数据为基础,应用Ucinet和Netdraw等软件工具进行研究,得出虚拟科研团队组建管理的具体步骤和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认为,在应用合著、引文、博客等各种策略构建隐性知识地图的过程中,应主辅结合,综合运用,扬长避短,适时调整,以达到虚拟科研团队组建管理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4.
知识地图步入了一个需要明晰概念,并且从显性知识地图深化到隐性知识地图研究的阶段。文章在厘清显、隐性知识概念和知识地图本质、概念和分类,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隐性知识地图的基础上,对知识地图构建的关键因素(寻找联系)、隐性知识主体之间联系的载体(合著、引用认同、学术博客)和隐性知识地图实现的技术和方法(社会网络分析)进行了综述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培林 《图书馆》2015,(3):56-60
在分析隐性知识地图产生的必然性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机构中隐性知识转移的社会关系属性,分析推动信息机构隐性知识转移的隐性知识地图需满足的需求。结果发现,要促进信息机构的隐性知识转移,必须突出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揭示知识主体能力,构建隐性知识主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基于此,隐性知识地图的构建需在确定研究领域的基础上,识别研究方向中的知识单元,最后确定研究者能力以及研究者间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6.
齐静  王强 《图书馆学刊》2023,(1):93-100
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网络调研、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捕获中医古籍的文献信息,构建作者合著关系网络。利用Ucinet工具形成中心性和凝聚子群,探索中医古籍研究领域的科研团队。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构建了作者实际社会关系网络,并对比分析了社会关系网络与合著关系网络。我国中医古籍科研团队分布较分散,机构间科研实力差距较大;研究内容多为疾病古方文献考证、用药规律分析、知识库构建、古籍数字化等实用性研究,以及本体构建、古籍语言分类、概念实体间语义关系等知识组织类研究;合作模式主要有层级型、多点共中心型、共用点交叉合作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作者贡献的合著网络加权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摘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合著关系研究当中,目前几种合著网络边权计算的方法均存在各自的缺点和不足。本文针对根据合著次数及合著强度计算合著网络边权方法中将文献中各作者之间合著关系做相同处理,而不考虑不同作者之间合著关系强度差异性这一缺点,从作者贡献的角度,引入作者署名次序、通讯作者情况等因素对这种方法进行改进。并对改进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作者贡献的合著网络模型比基于作者数量的合著网络模型更好地反映合著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科学数据开放共享领域作者合著网络,并对合著网络的密度、中心性、结构洞和成分指标进行测度分析;在研究核心作者团体的基础上,对该团体的合著网络和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揭示出核心作者团体合著网络特点,并挖掘领域内研究主题,以期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我国合著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合著现象研究论文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对我国近10年合著现象的研究情况做基本描述,主要包括研究论文的年代、作者、文献来源期刊以及研究机构等方面,并总结得出我国学者研究合著现象的规律:①文献计量法成为主要研究方法;②期刊成为合著研究的主要对象;③合著研究与引文分析常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内;④社会网络分析、国际合作研究、合著网络等成为合著研究的热门主题。最后讨论基于合著的知识转移研究,提出影响合著中知识转移的若干因素:①合著模式;②知识体系的相似度;③沟通便利性;④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0.
选择8种国内竞争情报领域核心期刊1986~2010年刊载的合著论文为样本,构建我国竞争情报领域的合著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聚类子群分析、核心—边缘分析、中心度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竞争情报合著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核心作者群、小团体现象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竞争情报领域的合著网络信息畅通,联系疏散,资源聚集度高,大部分高产作者的合作研究十分有限。在科研合作和作者评价研究上,社会网络分析和信息计量方法具有良好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以SCI 数据库收录的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学者合著论文为样本,对1978-2010 年期间海峡两岸合著论文的 数量变化、学科分布、研究热点、科研机构等合作情况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海峡两岸SCI合著论文正处于快速增 长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数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科研机构以高校间的合作为主。通过进一步对两岸合 著论文特点的发掘,提出未来深化和加强两岸科学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Do more distant collaborations have more citation impa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ernationally co-authored papers are known to have more citation impact than nationally co-authored paper, on average. Howev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re are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pairs of collaborating countries in terms of the citation impact of their joint output, has remained unanswered. On the basis of all scientific papers published in 2000 and co-authored by two or more European countries, we show that citation impact increases with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collaborating counties.  相似文献   

13.
魏瑞斌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41-43,48
以1998—2004年被CSSCI收录的1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合著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作者的合作规模、作者机构间的合作、作者分布地区间的合作、受基金资助与论文合作关系4个角度,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前的科研合作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挂名合著”和“不全挂名合著”两种现象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41-43
以1998-2004年被CSSCI收录的1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合著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作者的合作规模、作者机构间的合作、作者分布地区间的合作、受基金资助与论文合作关系4个角度,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前的科研合作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挂名合著”和“不全挂名合著”两种现象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在科学研究问题越来越复杂、科研合著越来越盛行的大科学时代,迫切需要对论文合著作者进行学术贡献评估和分配,以减少科研人员之间的摩擦,促进科研合作。[方法/过程]分析作者贡献声明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以及目前合著者贡献率测度方法的功能和不足,结合作者贡献要素声明和作者对不同贡献要素的参与程度,提出并构建一种具有定性性质的合著者贡献率定量测度方法。[结果/结论]该方法不仅改进了既有合著者贡献率测度方法的相关缺陷,而且将文献计量由单篇论文单元深入推进至论文作者的贡献要素单元,提升了文献计量评估指标的精度和效度。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较客观地反映作者的贡献程度和学术能力状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networks of internationally co-authored SCI papers in the domain of research driven by big data and provid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emantic patterns of paper titles. The result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DVD version of the 2011 SCI database identify the U.S. as the most central country, followed by the U.K., Germany, France, Italy, Australia, the Netherlands, Canada, and Spain, in that order. However, some countries (e.g., Portugal) with low degree centrality occupied relatively central positions in terms of betweenness centrality. The results of the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suggest that internationally co-authored papers tend to focus on primary technologie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programming and related database iss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ombination of words and locations can provide a richer representation of an emerging field of science than the sum of the two separate representa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在科研过程中,知识流动的内容是多样的,而学科知识流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从区别于基于引文的学科知识流动分析角度,从科研合作角度出发,期望从合著论文中分析出因科研合作过程而产生的学科知识流动特征。[方法/过程] 基于合著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学科分布确定此论文的多学科共现属性,并根据此属性构建合著论文的多学科共现网络,即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流动网络。通过网络的整体特征和网络的节点特征两个方面对合著论文的学科流动网络进行特征分析。其中,网络整体特征包括学科流动的广泛性、学科流动的有效性、学科流动的新颖度、学科流动的流通度;网络节点(即学科节点)特征包括学科流动的核心性、学科流动的连续性、学科流动的一致性、学科流动的差异性。[结果/结论] 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通过前后5年各个指标的数据对比,得出在科研合作中"药物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流动趋势是逐渐增加的,其流动的质量也是不断提升的,学科间的交流在不断地加深。同时,中美日3个国家在此学科的不同时间段均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运用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分析方法能够反映科研合作中"药物化学"学科知识流动的情况,但是需要研究论证此方法在其他学科的应用程度。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ploits a unique 2003–2011 large dataset, indexed by Thomson Reuters, consisting of 17.2 million disambiguated authors classified into 30 broad scientific fields, as well as the 48.2 million articles resulting from a multiplying strategy in which any article co-authored by two or more persons is wholly assigned as many times as necessary to each of them. The dataset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proportion of authors who have their oeuvre in several fields. We measure individual productivity in two ways that are uncorrelated: as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er person and as the mean citation per article per person in the 2003–2011 period. We analyze the shape of the two types of individual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s in each field using size- and scale-independent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skewness of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s we use a robust index of skewnes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 Scores and Scales approach. For productivity inequality, we use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n each field, we study two samples: the entire population, and what we call “successful authors”, namely, the subset of scientists whose productivity is above their field average. The main result is that, in spite of wide differences in production and citation practices across fields, the shape of field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s is very similar across fields. The parallelism of the results for the population as a whole and for the subset of successful authors, when productivity is measured as mean citation per article per person, reveals the fractal nature of the skewness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in this case. These results are essentially maintained when any article co-authored by two or more persons is fractionally assigned to each of them.  相似文献   

19.
以司马相如、冯衍、班固和张衡四人集为例,考察各集原本(主要是唐本)的旧貌,揭示校勘整理汉魏六朝人集不宜单纯依据丛编本,还需爬梳其原始文本资料.司马相如集的校勘表明选择丛编本作为参校本仍有其必要性.南朝隋唐时期存在文人赋作注本的单行本,推测因具备两人共同创作的文本属性而入"总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