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晏子春秋》中记载,楚王宴请晏子,安排人绑了一名齐国人,说是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问:“齐国人原本爱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栀。”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曼于使楚》一文中,有“橘逾淮北则为积,地气使然”一句。通晓全文后,曼子是使用“当淮南的橘村移到淮北后变成了积树,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论证吴国的人到楚国成了强盗,是楚国的环境造成的。橘与快,在植物分类学中,都属美香科的果树。但橘为柑橘属植物,积为税后,那么为什么“橘生谁市则橘,生于淮北则为权”呢?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权作砧木,榆作接穗,嫁接繁殖橘苗了。橘只能耐一9℃以上的低温;而橘能耐一20℃的低温。当人们把权作砧木、橘作接嫁稳嫁接培育的权苗,从淮南移到谁北,由于橘树忍受不了…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几乎人人皆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和由故事提炼的成语“南橘北枳”。事实上“南橘北枳”是古人认识上的错误,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南橘北枳”在生物学教材中作为事例来说明问题是欠妥的。1枳和橘是两种不同的植物1.1枳和橘在生物学上同科不同属九年制  相似文献   

4.
学校的特色就是学校的个性,它更多的是文化的东西(即文化个性),包括学校的教学规范、精神积淀、价值取向、师生共同追寻的行为准则等等。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学习、借鉴,但不是复制人家的模式。有的东西在人家那里是经验,用在自己学校却不灵验。我们不是有句古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吗?这是因为,学校个性的形成需要积累,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说:"真善美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事实上,幼儿的真善美教育不但关系到一个人的性格塑造,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一个民族的走向。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中的"水土"实际上代表的是人文环境,此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问题在于,幼儿教育不同于未成年人教育,更  相似文献   

6.
<正>魏书生,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推崇。这当然有危害,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地方化、区域化的培植,而非拿来主义,否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有人对其全盘否定,鸡蛋里挑骨头,说魏书生打着"民主"旗帜,实施"专制"路线,是放大应试教育,戕害学生身心,是自我标榜,是奴性教育。于是乎冷嘲热讽者有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师范教育的传统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我国师范教育的传统与特色吉林师范学院宋嗣廉中国的师范,是从外国学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师范”也可以说是“舶来品”.然而中国师范教育从1897年创办至今却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如同“橘化为枳”一样.“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权,叶徒相似,其...  相似文献   

8.
在晏子看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是"水土异也",而实际上"橘"和"枳"属于不同的物种。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晏子的这一论断无不闪烁着古人反逻辑辩驳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相似文献   

10.
橘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但时常会有一些贩卖橘子的商贩将"橘子"写做"桔子"。"橘"与"桔"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写对不对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中的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我国古代书籍中,"橘"一般都写  相似文献   

11.
《晏子春秋》中有处广为传诵的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大意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才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则变成枳树。按古人的意思,橘和枳是同一种植物,它们之所以结出的果实不一样,口感迥异,就在于分别处于南北不同的自然环境。事实上,橘和枳虽然都属芸香科,但橘属于柑橘属,枳属于枳属,两者并非一类。橘即使生于淮北,也不会变成枳。再有,枳的生长环境也并不局限于北方,而是在中国南北都广泛分布,它是一种既喜欢温暖环境又可耐寒的植物。  相似文献   

12.
正"南橘北枳"这一成语,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其中这样写道:"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中的故事相传是这样的:齐国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那个能说会道的晏子要来,便想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楚王、晏子的政治目的我们姑且不论,为什么又大又甜淮南橘,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又酸又小的枳呢?原因是环  相似文献   

14.
今天,多数人己视民主为一种值得称道的东西。但诚如古人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民主之树一旦漂洋过海,移植到我们这片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的国土上,便常常会显露出一种"水土不服"的态势:或出现变异,或枯槁憔悴,甚至凋零殒命。在现实中,凋零者易见,变异者却难辨,因为尽管"其实味  相似文献   

15.
偶然翻阅《晏子春秋》,读至晏子语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掩卷沉思,感触颇深。这是指事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有着不同的显现方式。有的变化不尽如人意,而有的变化却受益颇丰。万物一理.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适应这种变化。首先,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变化的.我们面对的永远是新生代.不可能有现成的教育模式去一一对应。我们  相似文献   

16.
称呼的错位     
胡庆春 《学语文》2004,(5):43-43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称呼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我盼爹爹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这段唱词对大多数年龄稍大一点的中国人来讲都不陌生,不用  相似文献   

17.
吴伟壮 《广东教育》2006,(7):120-120
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老师照搬某名师的成功方法,结果碰了一鼻子灰的故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的理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亦即“水土异也”。这说明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功的方法是很难克隆的。那么应如何向那些名师学习呢?有句话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学习名师,不是形式上的,而应该是学习其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8.
浅谈隐性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成 《教育探索》2000,(9):25-25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形教育(学校课程表列人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的传递方式的教育;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是正式课程以外的非计划、非预期的教育。对学生心身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隐性教育可归纳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 一、校园环境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  相似文献   

19.
刘志田 《辅导员》2013,(4):45-45
<正>偶然翻阅《晏子春秋》,读至晏子语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掩卷沉思,感触颇深。这是指事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有着不同的显现方式。有的变化不尽如人意,而有的变化却受益颇丰。万物一理.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适应这种变化。首先,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变化的.我们面对的永远是新生代.不可能有现成的教育模式去一一对应。我们  相似文献   

20.
<正>《晏子春秋》中记载,齐国的晏子出访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并问道:此人哪国人,犯了什么罪?答:齐国人,偷窃罪。楚王即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都很喜欢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用植物的生长受环境影响这一自然规律揭示出了环境育人的道理。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师生的言行举止中处处体现文明礼仪素养,校园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