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赣闽等省边区的知识分子、报刊、学校等传播媒介,勾勒出了苏维埃革命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新式媒介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出现,随后在"五四运动"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逐渐延伸到湘赣闽等广大地区。革命传播伴随着中共组织的发展,后者反过来又影响着前者的深度渗透。革命知识分子作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报刊、学校等新式传播媒介涌进乡村的引入者,而且是传统传播媒介的改造者。中共构建的革命传播网络,在制度化的驱动下,迅速全面激发了乡村社会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
革命传播的研究视角,是苏区史研究创新的一个方向。革命从城市传播至乡村,演成苏区革命的燎原之势,反映了革命翻转现实社会结构的特定意向,受到国共两党政治竞争的有力推动,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乡村农民在危机状态中的心理需要。中共的革命传播模式,具有全能主义政治的特质,使其能够在大众媒介并不发达的乡村传播环境下,获得较为显著的成功。革命传播的知识体系,通过改变人们的意义感和身份认同等途径,参与甚至引导了社会建构的过程。革命传播的研究,实际上超出了思想史或观念史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3.
赤白对立是指苏维埃区域与非苏维埃区域之间的对立,出现于苏区周边地区,它不是由土地革命加剧的阶级间的对立,而是一种非阶级的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以地域为中心的冲突。赤白对立的出现,既有中共自身的原因,也有国民党方面的推波助澜,还缘于社会革命与社会组织间的内在冲突。就中共方面看,前期和后期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也不尽相同。赤白对立给中共开展革命造成很大不利影响,某种程度上成为苏维埃时代的一个痼疾。  相似文献   

4.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历史贡献和作用巨大。目前川陕苏区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动员、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变革等几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学界继续挖掘新资料,拓宽研究思路,增添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沙可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兼艺术局局长,又是《红色中华》报主编,为苏区的化教育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作为革命的诗人、戏剧家和艺术教育家,在中央苏区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播种了革命化,开创了艺术教育。在纪念他百年诞辰时,更显出了他在中国现代化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有关土地革命与苏区宗族组织之间关系,学者们不仅注意到宗族阻碍革命的消极作用,而且也注意到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面对苏区存在革命对宗族组织的让步、妥协等现象时,有学者试图从非阶级或非阶级斗争角度来理解。然而,离开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研究革命对宗族组织的改造,有可能犯本末倒置的错误。可以从阶级斗争视角来探讨革命与宗族的关系,并从目标与过程的辩证关系角度来进行分析:从目标指向上看,革命对宗族组织的改造是明确的,即宗族是封建组织,打击它是绝对的;从具体的过程上看,面对强大敌人时,为了获得更多群众理解和支持,对宗族组织的改造或作出一定妥协,或利用宗族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中前期,苏维埃政权为动员广大妇女参加革命,采取以保障婚姻自由权利为主要内容的有效措施,但婚姻绝对自由的政策引起婚姻中男子的不满和抵触,破坏了家庭、社会甚至军队的稳定,不利于革命,苏维埃政府及时调整并颁布统一、规范、科学的婚姻法规,向实现真正的“婚姻自由”回归,动员了广大妇女,使之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苏维埃革命和苏维埃运动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共先后实践的两个革命模式,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从苏维埃革命到苏维埃运动的战略转变,中国苏区有了大发展。苏维埃运动战略没有放弃以城市为中心,中央苏区的进攻路线导致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围绕苏区革命勃兴的经济原因,社会经济的衰败与民众生活的贫困已为人所识,但对赣南的历史分析显示,苏区革命与经济的关系除了"贫困-革命"的模式之外,经济的商品化转型与革命的发生与扩展有着相应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的苏维埃革命运动,席卷了南方省份的大部分产纸区域。革命运动与近代纸业的历史关联,以处于革命漩涡中心的赣闽两省为例,可从以下方面予以阐释:一是两者在地域上的高度重合,虽不可避免地对纸业工人参与革命运动产生刺激或诱导作用,但总体上这种革命参与现象并不普遍;二是注重宣传的中共组织对纸的大量需求,不但促使革命区域的纸业生产在战争状态下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且突出地反映了中共以革命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特质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1.
苏区革命时期,党的文艺政策呈现出以下特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逐步密切,文艺本质的偏狭化,对传统文艺既利用又批判。这些特点的产生与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苏区时期党的文艺有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全面理解苏区精神,一定要站在红色中国的历程来考察,凸显其历史维度和精神高度,把握苏区精神的革命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品格特征,苏区精神的核心是革命信念与意志、开创中国新路的勇气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立场,其意志是顽强的,信念是崇高的,境界是宏阔的,思想是爱国的,显示出一种中国革命精神摇篮的文化气象。  相似文献   

13.
闽西苏区革命山歌包括闽西客家革命山歌和龙岩山歌,其音乐除具有一般山歌“结构简炼、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特点外,旋律上的特点是强调羽(6)、商(2)两音,旋律流畅、秀丽;调式多为羽、徵调式。  相似文献   

14.
苏区史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党史和革命史的研究范式,必须在理论与方法、史料的挖掘,以及研究的宏观视野等方面"兼筹并顾"、"埋头苦干"。这样,苏区史的研究水平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使湘赣边区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土客矛盾、地方主义、宗族主义及宗派斗争等地方社会固有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党内路线斗争相互交织在一起,对苏区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0年2月袁文才、王佐被杀即为集中体现和爆发.这一事件的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远远超出了个人命运悲剧和党内路线斗争的范畴.以湘赣边区为场域,将社会史研究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揭示地方社会固有的社会矛盾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影响,由此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实践在地域社会各具特色的表达,也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鄂东南苏区革命民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历史民歌,主要包括红军歌曲和传统民间歌曲。其具有全民参与、专业创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传播特点,同时呈现出音调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追求审美品位、彰显文化生命等艺术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7.
闽西苏区革命山歌包括闽西客家革命山歌和龙岩山歌,其音乐除具有一般山歌“结构简炼、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特点外,旋律上的特点是强调羽(6)、商(2)两间,旋律流畅、秀丽;调式多为羽、微调式。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1934年2月,瞿秋白进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即教育部长,对苏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高度重视苏区教育工作,倾注心血为之奋斗;制定一系列发展苏区教育的路线、方针和法规,正确处理战争与教育的关系;抵制“左”倾错误,努力保证苏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倡导扫盲运动、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提高苏区群众文化水平,为党培养各方面干部和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苏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反“左”倾错误的斗争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并奠定了政治条件;毛泽东在江西苏区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春苏区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宜春苏区为湘鄂赣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宜春苏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宜春苏区是湘鄂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第四宜春苏区是开创和保卫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战场;第五,宜春苏区是连接湘鄂赣根据地与湘赣根据地乃至中央根据地的战略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