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百尧 《视听纵横》2004,(3):109-110
电视新闻标题随意化是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中一个突出的现象,许多电视新闻工作在制作电视新闻时,大多注重画面的拍摄与制作,认为画面比字稿件更为重要,而对于字标题,则是随随便便,没有去动更多的脑子,没有作进一步的推敲,往往是结合一下新闻的内容,随便给出一个,  相似文献   

2.
广播语言属于有声语言,它既不同于报纸的书面语言,也不完全等同于自然形态的口头语言,因为它比书面口语,又比日常的口头语言规范。学习运用好广播语言,是办好广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广播是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它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使用听觉语言即有声语言来进行宣传。广大听众通过听觉器官来感知语言,收听广播的内容。通过声音宣传,这是广播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广播的影响力日益回升,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然而一个不可讳言的事实却是广播媒体存在着大量的低俗现象,甚至有些电台的复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节目的低俗化为代价的。在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认真思考广播媒体中存在的这一关系到自身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发挥有声语言的优势,其重点就在主持人的语言功力上。语言功力不够会造成传播效果的不到位。语言功力的获得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提高。同时,提高语言功力要做到:克服惰性心理;多当几回听众,听听自己的节目以找出症结;提高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上升到文化论的高度,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中饱含着生命的体验、人生的况味、个性的闪光、审美的理想,要“言为心声”。  相似文献   

6.
广播语言     
1984年12月20日,日本广播用语委员会,在大阪广播电台召开了第995次会议。在会后全体委员的讲评中,吉泽、外山两位委员就广播语言问题发表了如下一些意见:吉泽委员说,让人听起来费劲儿的口头语言,无非是由于词汇难懂、句子过长或是说得太快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播音员对这三点要格外注意。外山则认为,广播语言目前还未能由书面文章体向口语体转变。自然,如果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有时句子长点也无妨。不过,正是由于句式复杂的书面语言有时能够为播音员的朗读技巧所补救,也就影响、推迟了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广播史上,80年代以前是播报式的语言传播,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逐渐降调,慢慢地过渡到了谈话体的语言传播。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报内容倾向浅析陆荣生目前,全国各地创办的广播电视报已多达200多家,发行总量高达五六千万份,创全国报纸发行量之最。广播电视报深受受众厚爱,并不等于说广播电视报已完美无缺了。笔者因工作之便,每周能拜读到上百家广播电视报。浏览各报,分析比较,依笔...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从事广播工作的编辑、记者,在日常工作中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根据广播的特点来撰写稿件?广播是通过电波传播声音进行宣传的,用的是有声语言,可以说是口头文学。广播没有报纸、电视有看的条件,加上广播受时间的限制,既不容许播送者详加细述,也不容许收听者从容咀嚼和回味。因此,广播语言的运用除了一般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以外,也有它某些特殊的规律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广播语言谈     
广播稿与报刊文章虽然在布局谋篇上大同小异,但是在具体传播途径、表达形式上却有着较大区别。广播传送的是声音,见诸报端的是文字;前者靠听觉感知,后者通过视觉来接受。因此,广播新闻在采写编播过程中,必须围绕听众的听觉效果来展开。 一、广播语言必须响亮清晰 有声语言是广播的全部表现手段。广播的传播途径决定了广播新闻语言必须字句清晰,词语响亮,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 在汉字的四声字中,平声字清脆响亮,余音连绵。合理使用平声字,能使听众准确辨别词意,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写稿时,在不因词害意的前提下,将那些琅琅…  相似文献   

11.
笼统地说广播语言应该口语化,既不准确,也无意义。广播的内容五花八门,不同内容所要求的语言也是很不相同的,就象京剧里的青衣和花旦,尽管同是一出戏里的人物,一个用的是文诌诌的戏剧语言,一个却完全是民间口语。如果硬要让《霸王别姬》的虞姬说一口口语,就会完全破坏了悲剧气氛;硬让《西厢记》里的红娘说一口文诌诌的话,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从事广播工作的编辑,记者,在日常工作中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根据广播的特点来撰写稿件?广播是通过电波传播声音进行宣传的,用的是有声语言,可以说是口头文学。广播没有报纸,电视有看的条件,加上广播受时间的限制,既不容许播送者详加细述,也不容许收听者从容咀嚼和回味。因此,广播语言的运用除了一般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广播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场报道作为录音报道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广泛使用。 广播现场报道主要是由现场实况音响和记者口述两部分组成,其中记者口述在整个现场报道中占有相当比重,具有衔接、过渡段落和音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记者口述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场报道的成败。 第一,记者口述要围绕主题进行绘物描景,把听众直接  相似文献   

14.
广播宣传要想提高质量,就不能忽视通俗语言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呢?本人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范志军 《视听界》2000,(4):31-31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中,口播新闻的量明显增多,播报范围也明显地扩大了。过去,口播新闻一般仅限于文件类,如重要公报、决议、命令、通知、新闻发布稿等。这类新闻一般没有形象材料,只能由播音员播报。而现在,一些本该有画面的电视新闻。如: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技  相似文献   

16.
陈宝瑞 《新闻导刊》2005,(6):32-32,33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XX市XXX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电台广播XX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7.
广播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人们从听广播中可以了解到国内外大事,可以从选择喜爱的节目中得到享受和乐趣。由此广播语言自然成了联系广播与听众的纽带。广播语言运用的标准与否,通俗与否直接影响着收听率。 要增强广播的可听性,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用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广播的可听性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市×××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省)电台广播××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早在1946年我国广播电台创建之初的《工作细则》就明确规定:“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对于文言或难懂字句,要加必要的通…  相似文献   

19.
20.
马耕哲 《新闻窗》2011,(6):88-89
在这样一个媒体激烈竞争的新时代,一档音乐广播节目受欢迎程度,与主持人在节目中如何运用广播中的音乐语言使其和节目融会贯通密切相关。广播中的音乐语言应该是各种音乐要素和主持人表达能力的互相配合,通过主持人自身对音乐的感知和深入的程度,用一种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的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