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语新大纲把审美教育明确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要在语文课上实施美育教育,发掘把握小语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是基础,寻求正确的途径与方法是关键。一般来说,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要经历感知形象美,感受情感美和理解美的实质这三步。 一、揭示课文形象,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法去揭示课文具体的、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抓住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画面”。《桂林山水》是篇写  相似文献   

2.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美的因素直接、迅速的感应,并形成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感受和感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维、审美想象以及美的创造活动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3.
审美感知是美感的"门户",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是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要通过各种美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一门既抽象又直观的艺术。音乐审美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根基,同时也是学生的音乐立美、创美的基础。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创造,学生的音乐审美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心理功能的综合性活动。只有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规律等,才能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断地进阶,只有把握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规律,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学习顺沿科学的轨道前进。  相似文献   

5.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引发审美创造,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熏陶和感染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徐雪勤 《考试周刊》2014,(58):186-186
<正>感知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美育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感知和领会美的能力。他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是审美素养的核心。"一、情境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只重视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重视活动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与体  相似文献   

7.
一、运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学生审美观的形成离不开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速度和质量 ,并在学生大脑中建立对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当前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选材广泛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完善他们健康的人格,具体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1)通过朗读、视听,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朗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可以清晰生动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教师从字、词、句、篇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领会作品的内涵,理解其中的艺术美,提高鉴赏真与假、美与丑等的能力。(3)通过引导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就是要使学生在对美的直接观照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而实现这一目的,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课具有大量的美的形象性、社会性、感染性和创造性因素,有利于实施审美教育。只要我们善于结合生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能增强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拟就《荷花》一课为例,谈谈小学语文课中如何进行美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仔细观察,感知画面美形象鲜明、优美的画面,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  相似文献   

10.
一、选准审美视角,促成审美心理的倾向性审美感知是人脑对审美对象的直接反映,是审美活动的最初阶段。只有选准了一定的审美视角,才能据此正确地进行审美判断。由于古诗内容迥别,风格各异(或状物、或抒情、或议理、或述志),决定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古诗)进行审美感知时,要善于发现不同篇章的闪光点。一般来讲,凡写景状物的,应致力于析景现形,强化画面形象的感知;凡  相似文献   

11.
陈森茂 《成才之路》2011,(13):28-28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通感会带给欣赏者具体画面、声响之外的意蕴产生的美感,使诗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意味悠长、丰富,形成美的感情、美的心态、美的体验、美的效果。通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加强审美感情与审美理解,有助于文学作品欣赏时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作品审美愉悦的体验,使心理和精神在艺术观照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他们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一、审美感知与美术课教学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中学生去体验和感受世界、积累审美经验,使自己的感觉活动逐步认识到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等美的模式,并逐步培养对美的敏锐选择能力和洞察能力。美术课教学就是从这一点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他们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他们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教学美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心象、审美共鸣和审美回味等心理环节构成。  相似文献   

17.
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孙犁的《茶花淀》通过人物淡化、情节简化,环境净化和战斗场面生活化,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优美中透着崇高,阴柔中蕴着阳刚的冀中平原荷花图,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艺术追求的真善美的极致,是学生鉴赏美的范本,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美的画面,再具体分析其“诗化”特点,最后领悟其深层内涵,艰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也就是指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等心理形式,以及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审美内容,在知、情、意系统中的积累、沉淀、凝聚和贮存。清楚把握审美心理结构,对美术鉴赏教学是非常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引导人们领悟审美价值从而提高人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一项最宏伟的工程,它决不仅仅是普及美学知识,它的任务是提高人本身的素质。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感情、审美理想、审美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3~5岁为儿童审美创造性发展的敏感期,此阶段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先生认为,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对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