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案例一:越俎代庖某教师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新课导入时,教师用深情优美的语句赞美母亲的慈爱。接着重点阅读课文第1至第4自然段感受母亲浓浓的慈爱。第二步让学生研读课文,感受父亲深沉无言的爱,再让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材料《父亲的爱》和《背影》,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母亲:慈祥鼓励——外露直白;父亲:严厉批评——深沉无言。最后在教师的激情小结后,音乐声中课件出示“:爸爸(或妈妈),我想对您说……”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未作交流,教师向学生推荐《感悟母爱》和《感悟父爱》两本书。思考:整堂课环环相扣,情感浓烈,但是冷静地揣摩、思考以后我们发现教师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强加给学生了,学生未能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并产生共鸣,导致教师满怀激情,学生“漠然无情”。这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对文本作出了一些主观的感悟、理解并自然地不露痕迹地传递给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配合”教师,家有慈父或严母的少年只得张冠李戴,言不由衷;有的学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看到教师如此振振有辞,一时欲言又止,不忍打断,便采取了保持沉默的折衷策略,因而课堂便显得僵硬与苍白。试想最后那个环节时间允许的话,如果通过学生的交流,我们看到的...  相似文献   

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在教学中,可通过读书这一感悟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悟爱、体会爱、升华爱。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计思路 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基石。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通过对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火花,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能力,获得特定的感悟。《看不见的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情节性较弱,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较多,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的世界,运用多种方法在字里行间品味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文章有三条线:母亲、孩子和文章中的“我”。  相似文献   

4.
赵秋艳  郓华 《云南教育》2004,(26):41-42
《妈妈的爱》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四节,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了妈妈对“我”的爱,抒发了“我”对妈妈的感激,表达了母亲深深的爱。课文的3幅插图形象再现了诗歌内容。赵教师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阅读,图文结合,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学会读书。通过读书达到“向往美好的情境,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表现在从阅读感悟开始,联系生活。反思生活,回报生活.通过对文本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反复感悟.内化吸收,感受爱,体验爱,回报爱。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我”的行为、心理活动都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自读发现——探究悟理——自主延伸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给人们的启示,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4.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3。教学过程:一、从疑入手,自读发现1.揭题生疑。①教师板书生字“启…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感悟”一词,并特别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很多老师在课文结束时都爱问:“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的确,设计这样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甚至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但老师如果引领不当或者老师对学生的问题束手无策,反而适得其反:下面先引用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一次讲座中谈到的两位教师同讲古诗《江雪》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升阳 《阅读与鉴赏》2011,(5):57-57,21
一、预设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一位严厉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如何让12岁的学生去读懂那伟大的母爱和深沉的父爱.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寻找一些细节,剖析一些字眼,然后去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9.
云博美文坊     
索蒙 《初中生》2007,(5):28-29
云博对你说:母亲的爱,我们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虔诚的心去领会。母亲总是用无言的行动来表达对子女至深的爱意,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答。请欣赏《不锁的门》、《饺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王晓静 《山东教育》2005,(19):65-65
《荔枝》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这情。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这融于“小事”之中的深深母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做以下设计: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完苏教版教材第五单元关于“爱”的主题后,我链接教学了五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下册(7)“静听花开”之“真爱无言”单元,这一组文章包括:《麻雀》《可爱的小鸟》《小狮子爱尔莎》《冬眠》《鹿心血》。  相似文献   

13.
孟郊的《游子吟》是我们很熟悉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大家普遍认为慈母就是慈爱、慈祥的母亲,《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古谓父严母慈,故称母为慈母.也是说跟严父相对应的慈祥的母亲,但实际上,“慈母”最初的含义和“慈爱、慈祥的母亲”毫无关联.甚至让我们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14.
露珠 《陕西教育》2005,(11):49-52
提起李冰冰—《天下无贼》中那个把一只小小的打火机玩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火爆女贼.大家不得不竖起大指拇。直夸“高!”其实。李冰冰对记者说:“真正‘高’的是我的父亲,在父亲深沉的爱和默默的陪伴下,我才会有今天的成功!”记者采访了李冰冰的父亲李彦明。倾听他教女成星的绝招。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让学生因意会、理解、体验而有所领悟。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生命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让感悟成就阅读教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6.
郭树明 《吉林教育》2006,(12):49-49
《峨眉道上》(人教版第八册)背景:教师先安排学生进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再指导“精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与对话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去体验和感悟,明白事理。  相似文献   

17.
陈忠杰 《山东教育》2002,(25):43-44
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新选课文,作者为美国作家巴德·舒而伯格。文中,作者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对他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父亲认为“糟糕透了”。由自己的人生经历,作者逐渐感悟出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所包含的爱以及对自己成长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难点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爱的两种表现形式。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  相似文献   

18.
意象感悟式即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从而来感悟全文的思想情感意义,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就应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感受“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显得那样醒目而凝重,却依然坚韧、真诚、执拗地向前走去。而爬越月台的背影,  相似文献   

19.
“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了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像小孩一样爬得全身是泥土”此类对《背影》的解读常见诸于报刊杂志。初见此消息,觉得似乎有理。这不正体现了当下流行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么?可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妥,笔者要问:这是学生真正的个性化阅读,还是伪阅读?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还是教师引导地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桂花雨》(人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文章朴实无华,清丽典雅,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故土情怀和对母亲的爱.不仅读起来清新自然,而且简洁深刻得让人难以忘怀。教学中,教师可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直接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