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不是说文化也有雅俗之分么?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形而上是雅文化、形而下是俗文化?风花雪月是雅文化、柴米油盐是俗文化?是不是可以说:雅文化是书本文化,读书人的文化;俗文化则指非书本文化,不读书人的文化?我以为,雅俗之外,还有精粗之分。依照加工程度的粗细深浅,历史积累的多寡厚薄,而判为精文化与粗文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民间职业画师,李耕的绘画体现了民间审美趣味,具备民间艺术"俗"的特征,但是他的绘画价值、形态和精神追求却具备了主流文人画"雅"的特征。立足于当今雅俗蜕变、新旧交融的文化环境,从民间画师身份、文人画体式、雅俗兼融意趣三个方面为李耕绘画进行艺术定位,为理解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雅俗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相关的研究往往因为忽略了雅与俗之间相对性的基本特征而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千头万绪。雅与俗自产生之初就存在着相对性的特点,并且包含着一定的阶级性文化意味,这为雅俗现象的丰富性内涵提供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民间信俗为切入点,以"保生大帝"信俗为例,从生态翻译论视阈,探讨闽台同源民间信俗的英译策略。结合实例分析,对比汉英文本的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论证闽台同源民间信俗的英译策略,提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三维"的选择转换,能树立良好的信俗翻译认知观,深入挖掘闽台信俗的传统价值,减少信俗英译的语用失误,丰富民俗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语用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文化的雅与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民族文化有雅俗之别,而礼则是传统雅文化的核心,是俗文化的升华。礼是不断演变和外向辐射的;礼与俗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礼不断外向辐射影响俗的变迁,俗则部分地不断上升为礼。雅与俗如果隔绝,就是民族文化衰败的前兆。在现代中国社会,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为雅文化与俗文化按照其自身固有的互动规律进行沟通创造条件,并积极促进之,从而达成民族文化的"自觉",来回应全球文化一体化带来的冲击,这是一个极其重大而重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正>有一天晚上看电视,忘记是哪个台了,赵本山和郭德纲讲闲话,赵、郭两个人神采飞扬。听了觉得实在好。因为是半中腰看的,有点惋惜没看到的地方。两位论到"雅""俗"问题,论点中肯。在自认为站在俗的立场上一点也没有打算高攀到雅的上头去的这种心胸宽坦、态度快乐的神气,很让我有点佩服。雅俗这两个概念,几十年来也是我常常想到的问题。雅俗是文化的两种境界,没有高低之分。我今年九十了。家父家母当年都是时新知识分子。我却是从小在俗文化——木板年画,佛、  相似文献   

7.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新文学阵营中为数不多的可以把雅俗融合在一起的作家之一,他在新小说的写作中并不刻意避俗,俗中有雅,大雅近俗。雅俗共赏是老舍的文学魅力之一,《四世同堂》是老舍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文章以《四世同堂》为例,分析老舍在民间立场下的平民意识和贵族气质。  相似文献   

9.
荆州民间信仰中,有悠久的巫鬼信仰与祠祀传统。荆楚民众宗教信仰,有非常强的功利性。万物有灵,能够影响生活的人、物和事都可能成为敬畏和祭祀的对象。善者求其保护和赐福;恶者小心供奉,以求免予其侵扰,不作恶一方,消灾免祸。关羽生前威镇一方,却死于非命。在民间的巫鬼观念中,自然满腔怨气,变为厉鬼复仇,且因其是武将,力量强大,破坏力更大,更加令人畏惧,在民众中的影响更深远。而关羽自身有许多民众敬重、向往和渴求的品质,促使关羽在荆州民间的形象向善的正面方向转化,最终使荆州民间对关羽的畏惧转化为崇拜。从而使得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传播中也需要借助其影响,因此关羽崇拜进入主流文化,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雅与俗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既相激相对,又互渗统一的,即雅俗共存,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互进、雅俗共赏的.  相似文献   

11.
追求语文教学的“雅韵”深圳市石岩公学张国生世间许多事物往往有雅俗之别,一般他说:“俗”为大家所轻视、鄙弃,而“雅”则为大家所仰慕、追求。按照这种观点,语文教学亦有雅俗之别,语文教师亦有雅俗之分。其俗,亦指“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而雅,刘国正先...  相似文献   

12.
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关系是近年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它引发了对于雅俗文学界限、内涵、价值和评价体系的重新思考.传统的"雅俗对立"观在理论批评、创作实践、语境转换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摒弃扬雅抑俗的传统观念,以互动共生的整体观来考察文学系统,是当代文学格局的必然性变动.  相似文献   

13.
《莆田学院学报》2016,(2):94-9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民间民俗文化的角度来探析中国传统武术的"俗文化"特征。在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传承模式、民间文学、民间结社、宗教信仰、文化特征五个层面对武术的"俗文化"特征进行辨析,以期提升中国传统武术的"俗文化"在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丰富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体系,发展武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审美文化中雅与俗的分野和渗透的历史及现状,表明雅与俗的相参、交相为用,不仅符合艺术创作中的辩证法,而且对促成审美文化的下移,形成活跃的艺术氛围,实现雅俗互映的审美效应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词作为一种学样式,本起源于民间。到了北宋,出现了雅俗对立。柳永创作了大量的俗词作品,由于他的思想充斥着浪子人与正统阶级人的矛盾,创作的俗词为当时正统人所讥讽,历来对柳永的非议集中在其思想情调比较低的妓情词上。本就柳永俗词的思想内容及其积极意义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明代文学雅俗之论主要在诗论和曲论两个维面上展开。从诗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去俗崇雅予以细致探讨;二是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论题予以考察;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从曲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主要对戏曲用俗予以大力肯定,对戏曲雅俗的相成相生予以较深入的探讨。上述两个维面,为清代文学雅俗论的进一步展开、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中国古典文学的雅俗有别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的雅与俗,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如要避免过雅或过俗,必须做到以下四点:正视古典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雅俗之别、尽量化俗为雅、尽量化雅为俗、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8.
雅俗诗,是指用语先俗后雅的诗,大都是诗的前半部分词语比较粗俗,后半部分词语文雅精细。这种工拙相半、雅俗并存的诗,以俗衬雅,常能产生柳暗花明、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雅俗论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清两代分别得到深入地阐说和流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继承前人高标去俗崇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诗歌去俗崇雅予以了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二是承传宋人以来的化俗为雅之论,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论题、因素予以了探讨;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雅俗之论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20.
雅与俗是文学的两种类别,两者是一种对立互补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个 双向互动模式:雅的俗化,俗的雅化,以及俗走向雅,再由雅走向俗的循环。雅俗互动的结果是,雅俗界限的模糊,产生了一种“两栖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