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商务大环境的进程不断加快,普通英语无法继续满足经济全球化对语言的需求,传统英语专业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商务英语教师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兴且日益壮大的师资群体。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都缺乏必要的商务知识背景,正面临身份转型出现的身份认同危机与身份重构等困境。身份理论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商务英语教师成功建构多维身份、实现专业发展、提升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身份现象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行为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现象,今天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身份现象能够“再生产”出社会关系、社会互动模式等社会现象,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这种意义上讲,身份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本。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意识、身份情结促生了身份的社会资本属性,并且作为一种潜在的行为规则体系长时间、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身份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以学习为业的人,学习作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或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学生身份与学生角色的核心特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自己对"学生"这一身份的认同并不一致。"好学生"和"差生"是学生群体中被普遍认同的两种身份。在学校层面的话语体系中,"学习的好与差"和"是否听话"成为衡量学生身份的基本标准。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主要发生在学校这一时空场域之中并依赖于学校。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使其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学校必须成为一个令学生喜欢和向往的学习之地。  相似文献   

4.
教科书承载和传播的是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承载着身份文化的教科书更有利于支配集团的掌握和学习,而在一个文化资本越来越成为个体身份决定性资本的社会,更好地掌握教科书身份文化意味着占据更多的文化资本,因而赢得更好的社会身份。因而,教科书通过传播身份文化,间接、内在而隐性地实现了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5.
程然 《教育探索》2013,(1):21-22
教育有很多目标和任务,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学生的身份建构。而在学生诸多身份中,教育不能只偏重于社会身份的建构,而忽视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只有把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把合作型学习作为文化身份建构的最佳方式,我国教育才有可能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师既是一种职业类型,也是一种社会身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得身份的过程,它包括称谓上的身份化、法律权利上的身份化、专业能力上的身份化与阶层意义上的身份化.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师不断遭遇被动的去身份化.国家宏观层面的结构性调整,教育培训体制造成的结构惰性,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身份惰性、职业依附与职业惯性是导致幼儿园教师被动去身份化的重要原因.契约型教师身份的确立是幼儿园教师再身份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的发展脉络。对目前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飞天》中的主人公齐兹不是在现实社会中依靠白人的力量找到身份根源,而是借助神奇的时空之旅跨越种族的隔阂,在历经各种窘境之后完成了身份形成过程。这表明文化的杂糅和变革在身份缺失者重新把握文化身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启示人们要用发展和积极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和主流社会的关系,要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文化,重构文化身份,不断探索新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0.
刘琼  刘虎 《世界教育信息》2010,(7):64-66,79
在当代社会,身份远未消失,而是被重新界定和建构。身份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而把身份问题与教育联系起来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事实上,授予身份并影响社会地位分层是教育一种十分突出的功能。其中,课程内容蕴涵身份等级,不同课程授予不同身份群体,这强化了学生原有的身份特性,也就是说,课程本身发挥了社会筛选功能,甚至直接变成社会分层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宗教、文化、社会、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林语堂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信仰到反叛再到重新信仰的迂回反复,也相应地造成了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和混杂性。现从林语堂的基督教信仰之旅这一视角出发,探讨林语堂在不断更迭的文化场域中的文化身份变迁。  相似文献   

12.
西方社会的新社会运动引起了政治领域对于身份问题的广泛关注,一种专注于构建和维护特定身份的文化权利的政治形态应运而生。身份政治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找自我身份的结果,它从新社会运动中独立出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斗争形态。身份理论重视诸如性别、种族、年龄、语言等属性,将人的身份形成从经济所有制转向日常的文化生活,避免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经济还原论和决定论,在更为开阔和多元的视野中去考察人类社会内在矛盾的多元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赋予农村教师传统身份价值,在社会融入语境下农村教师保持了高度的身份认同。民主革命、阶级斗争和现代化肢解了农村教师的传统身份价值,但并没有有效地型构现代身份价值,结果带来农村教师的身份焦虑。在新农村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专业化建设语境下,必须赋予农村教师新的身份价值,使其重新融入农村社会,成为对农村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4.
身份建构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学等语言分支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在语用学视角下,从语言顺应理论的方面解释身份建构过程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然而在对人物访谈类电视节目中的被访问者身份建构情况的研究,证明语言顺应理论可以恰当的阐释说话者在选择语言形式和策略中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师的身份经历了由政治身份向专业身份的演变。文化资本与超负荷的工作承载使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度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文化的继承与传递。政府要采取措施,实施均权的身份政策,尤其要通过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来提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在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作者多次提到了同性恋和同性恋人群,以引出同性恋身份和犹太身份之间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来自于二者都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他们建构的机制是基本一致的。利用这种关联关系,索尔.贝娄深刻地解释了犹太民族长期以来受到压迫和歧视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根本问题是公民身份问题,界定公民概念的内涵必须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探讨,而公民身份与国家之间具有"结构二重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身份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我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认同可以分为公民自我角色意识的认同、公民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公民制度的认同,公民在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完成了国家认同,并通过履行公民行为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建构公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公民教育应该是在基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制度中,去建构积极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改变的动态过程.在多元化的语境中,人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追寻和构建起新的文化身份,才能和谐的发展.在整合李安拍摄的电影<推手>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影片中的冲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华裔移民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构建起植根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身份,达到有效的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断层和文化错位之类社会现象的逐渐普及和日益深化,对于文化身份的各种认同问题业已构成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运用当代文化研究思潮中身份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小说《骨》中两代人的文化经历和身份经验,并在对“身份危机”的多重意义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中,以鲜活的文学经验不断加深对于华裔身份杂体性的认知视角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0.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体现了鲁迅对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严厉地批判了固有文化系统所形成的身份关系,认为:民族在现代世界的文化格局中处于弱势,与这种落后的文化关系相关;建立新的文化关系,寻求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