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几年前曾写过一则至今不会忘记的400字的小消息,写的是省领导会见前来对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进行咨询论证的高层专家。之所以至今不忘,是因为这篇报道受到过报社领导“点评”——高层专家由哪些人组成?来辽宁进行哪些内容的论证?从文章中看不出来。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要真实,连细节的真实都不能忽视。去年,我写了一篇人物通讯。文中的主人公是某厂厂长。为了突出他的清正廉洁,我写了他家简朴的陈设:家俱陈旧,至今仍看14时黑白电视,连沙发都没有。稿子发表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后,经济报道成了新闻中最大的家族。然而,历届好新闻评选,经济新闻的比重很小,而工业好新闻更是少得可怜。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内容一般化,缺乏新意,表现形式死气刻板。怎样把经济新闻写活呢?谈点个人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活写人物。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不大写人,似乎是约定俗成的。造成这种局面,我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习惯势力束缚。数十年来,报道经济新闻都是以写事为主,即使写人,也只是把人当作陪衬,沿袭至今。二是左倾观  相似文献   

4.
新闻公关学     
徐建中 《新闻战线》2012,(12):87-88
我现在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每天过着新时期退休"三部曲"的生活:上午打门球,下午外出逛街景拍照片,晚上在家写博客。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新网友,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又挂上钩了。在人民网的博客频道和图片频道上,挂有我从50年代延续至今的新老照片2000多幅,  相似文献   

5.
我是《新闻爱好者》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涉足甚浅的新闻爱好者。我从小就喜爱新闻,但由于那时农村条件所限,仅能听一点有线广播。后来,参加了工作,接触的新闻媒介逐渐多了起来,萌发了想写些新闻稿件的念头。可是,自己毕竟是个“门外汉”,挥笔爬格数十篇,收效甚微。1987年底,经矿宣传科推荐,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自那至今,篇篇必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新闻(下称环保新闻)怎么写,至今我也说不清楚。虽然自认跑环保新闻时间不算短,但遗憾的是实践多总结少。回想起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的加快,环保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在报纸上的地位也...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新华社写的四篇新闻稿,于7月8日重新播发,在全国报刊上刊登出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许多年纪稍长的新闻工作者,都有过在初读毛主席这四篇消息时的激动心情,并把它作为自己学写消息的范文。毛主席这四篇新闻,是既短又好的精品。象辽沈战役中歼灭敌人主力、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政府宣告灭亡这样重大的事件,毛主席每篇仅用四百多字,最多不过六百余字,就具体而形象地记录下来,言简意明,深邃生动,至今仍然光采夺目。当前,有的报纸存在一种重视大块文章、  相似文献   

9.
王晓珍 《青年记者》2017,(21):72-73
人类从孩提时代起就对故事如饥似渴,因为故事是一种最容易被人类大脑接受的信息组织形态,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作家陈忠实在给一家少儿期刊写评论时提出“谁有故事谁即胜出”.李希光教授说过:“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写出好故事,首先要找到好故事.《齐鲁少年》从2007年至今,一直摸索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笔者参与了每一期新闻故事的采写和编辑,就如何找到好故事,怎样写出好故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六月二十七日,我抽空采访了黄台寨村的民办教师郑林东以身殉职的事迹。至今再没有抽出时间写成稿件。吃过晚饭已是夜里九点多了。我决心要把这篇稿子写出来。家里没有煤油,没有电,老屋闷热不堪。我点上蜡烛,连标题还没有写出来,已是大汗淋漓了。疲惫的妻子催我睡觉来了。“你睡去吧,今晚我必须把稿子写出来。”她拿毛巾帮我擦汗,突然叫起来:“你看看,蚊子咬了一身扁皮疙瘩,受得了吗?!”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新闻的含义、范围社会新闻是人人爱读,也需要人人来写的新闻。探讨一下它的含义、范围、特点等,对人们了解它、掌握它,不无裨益。什么是社会新闻?至今无公认的定义。顾名思义,讲经济新闻就是报道经济活动的新闻,尚可;倘说社会新闻就是报道社会活动的新闻,便不确切。因为报纸上的新闻,绝大多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中学教师,喜欢文学;也是新闻爱好者,耕耘之余,总想动笔为报社写点东西.但由于对新闻知识知之较少,虽费尽脑汁写了不少稿件,但效果不佳.后来,下决心拜师学艺。1986年,我自费参加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经名作家指点,才有机会写了几篇见报的文章。1988年春,我去参加“西安飞机报”社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期间,看到了《新闻知识》.拜读后,教益至深。找到总编,建议人手一册订阅。就从那时至今,每每到手,如饥似渴,边学边写,爱不释手,当作工具书、教科书阅读,受益匪浅。在她的指导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先后在《西安晚报》、《雪莲》杂志、《陕西教育》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曾与一位在机关搞文字工作的朋友闲谈,对方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你们记者中有人也真会省事儿,拿去我们的材料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发,这样的记者谁不能干?” 乍听起来,话是尖刻了些,仔细想想,也难怪人家有气。人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在报纸上发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缘     
新闻是缘,好多种缘。 1975年,当我18岁高中毕业,走进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大门时,实在是想成为一个作家。新闻工作可以接触各种生活,给了我这种至今没能实现的妄想。但我有缘喜欢上了新闻报道工作。 1978年,当我参加高考时,并不想离开我已经喜欢上的新闻工作。所以,当报考志愿表平摊在我的面前时,我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都是它。而在“如果此志愿未被录取,你是否服从分配”的栏下,我坚定地填写道:不服从!我好有缘:我没有离开新闻的行当。 1982年,中国青年报选中了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我至今认为,这是我最大的缘份。从“怀才不遇”到“怀才误身”,几乎是青年知识分子命中注定需要迈过的门槛,中国青年报使我避免了这炼狱的煎熬。她划出的平  相似文献   

15.
从读者的眼光来看,我们的报纸内容和形式,与过去相比判若两人。但在开放的大气候下,人们对报纸的期望很高,对报纸改革取得的长足进步,至今已觉不新鲜。为今之计,报纸何去何从?我觉得,新闻改革要深化,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新闻单位内部,因为在目前宣传政策范围之内,可以演出许多生动的短剧和多彩的大戏. 文如其人,报如其人。翻开报纸比较一番,各有巧妙,高低不同.透过报纸可见报人之心态,可否说办报也有几种境界即思想方法呢? 第一种境界,姑妄言之曰迎风户半开。改革开放,自然欢迎,但习惯走老路,写“大批判”文章比较顺手,不善于搞正面教育,不善于写深入人脑  相似文献   

16.
将经济新闻写得更易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经济新闻?尽管至今尚无一个得到公认的定义,但相对而言,笔者赞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李道荣的说法: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学界与业界常言道:经济报道有"三难",即难写、难懂和难以留下较深印象。这固然同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术语还有数字(据)多有关系,但症结却在写作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播新闻改革成效显著。当前,面临其它新闻传播工具的竞争,特别是电视的挑战,只有不断提高广播新闻的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革除“八股”刻意求新 革掉新闻八股,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但是至今,新闻八股也还远未革净。无论是报纸上,还是在广播、电视里,每天都有“八股文”、“八股调”、“八股片”,仅就广播而言,不少广播新闻都按某种固定格式来写,导语是抽象的,接着是概念加举例,最后  相似文献   

18.
赵振宇 《新闻界》2013,(18):80-80
董天策先生是我2001年从媒体调入大学后最早结识并至今保持联系的一位学界朋友,虽然年轻,但成果颇丰,令我钦佩。我读过他的许多文章和著作,就连他作为《同舟共进》审读专家写的每期点评文章我都拜读过,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短新闻有很大容量,并不像我们以前想的,短新闻只适合报一些动态,仅仅可以写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用短新闻来写就不太好写。如果把我们的和国外的许多优秀的短新闻收集起来,加以研究,就可以看出:短新闻不仅能够反映一个突发事件,而且也能够报道一个过程,能够写事件性新闻,也能够写非事件性新闻;不仅能写小事,也能写大事。从内容上来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社会新闻、批评性新  相似文献   

20.
经过认真的采访,了解、掌握到许多材料,跟着就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写什么?是写新闻,是写通讯,还是写文章?……给报刊写稿,究竟运用什么体裁形式来写,本来应当根据材料的内容、价值和当时宣传的需要来考虑和决定。可是,有些写稿者往往不是根据这个前提来考虑,而是根据个人好恶、个人欲望来写。结果常常把应写新闻的写成了通讯,把该写通讯的写成了其他体裁。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是,有人热衷于写大块头的通讯,不愿写新闻.非写新闻不可时,就把好材料搁在一边,留着写通讯。而把意义不大的材料,写在新闻里。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同志重视通讯,而不大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