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的时局中,袁世凯凭借其较高的身份地位,在废科举、办学堂、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做法符合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末最后 10年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在直隶地区推行新政。表现在教育方面 ,主要有废科举、办学堂、广游学等。这些措施 ,不仅引起了直隶地区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 ,而且对近代直隶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一、袁世凯教育主张的形成(1)袁世凯早期的教育主张是始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教育。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一向被天朝上国瞧不起的蕞尔小国日本 ,竟将号称强大的北洋海军和湘淮军打得一败涂地。这使袁世凯看到了中国的短处 ,认识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为今之计 ,宜力惩前非 ,“必须使统将以下均习解…  相似文献   

3.
略述袁世凯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在担任山东巡抚和督直期间,重视师范教育和军事教育,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并创办一些新式学堂。袁世凯的教育主张和实践具有进步性,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在清末力主废除科举,倡导留学,选派和资助学生出国留学,重用归国之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留学热潮的出现及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以科举取士,渊源于隋、唐、屡经数更,延至明、清、已濒衰颓,有识之士皆诟病之。近代以来,无数学子为“废科举、兴学堂”奔走呼嚎、宵旰焦虑尽百年,最终在清末新政的紧罗密鼓中,千夫所指的科举制不疾而死。科举制之废除,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出了力,世人或少闻,属此文以飨之。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隋唐、废于清末的科举考试,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存了1300多年.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时代的教育是科举教育,教育和科举就是在这种不平衡的矛盾中发展,直到科举彻底废除的。反思科举考试,对目前高考改革提供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清末废科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科举制度存在弊端的同时,也有着积极的社会功能。骤然废除科举制度,对乡村社会文化与教育传统的破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当前考试制度改革成为关注热点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科举兴废的历史还会带来更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人士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不仅否定废科举,而且主张恢复科举制;第二类是对废科举提出质疑,认为废科举是因噎度食,但并未提出恢复科举制;第三类是不否定废科举但充分肯定科举制。本文认为,科举制应该平反,废科举则是历史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不等于否定废科举,更不是主张在当代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科举制尽管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仍不失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相似文献   

9.
语文独立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贫弱,1899年资产阶级改食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其弊端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而后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又恢复了原样。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0.
该书由湖南大学李兵副研究员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头分十章,依次是:晚唐五代科举制度演变与书院萌芽、北宋前期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北宋中晚期文教和书院转型、南宋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元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明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考课式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汉学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末书院改制与科举革废关系研究、书院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研究。作者凭借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和在  相似文献   

11.
私塾在山东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至清末,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发展,私塾的衰落无可避免。一部分私塾经过改良,在形式上向新式小学堂靠拢,而绝大多数私塾,仍以原有的旧姿态广布乡野,与新式教育相抗衡。私塾的存在,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阻碍了山东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科举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起了巨大作用。科举的废止,造成清末社会人心动荡,城乡分割日重一日,政局遂变得混沌脱序。废科举所带来的社会震荡,说明对重大的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变革,必须遵循渐进的原则。在对待高考的态度上,废科举的政治影响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思:在没有找到更佳的选材方法前,我们不应贸然否定和抛弃而应坚守和健全现有的相对科学、合理与公平的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两广学务处是1903—1906年期间,广东、广西两省新式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它的成立,既有清末新政的时代背景,也与两广总督岑春煊重视教育以及两广士绅的大力推动分不开。在张鸣岐等人的主持下,两广学务处制定的兴学政策为清末广东新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经历的三次重大人事变化,反映了科举停废前后,中国近代地方教育行政体制逐步确立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4.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办农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行农学刊物,翻译农学教科书,举办农产品评审会,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推广体系;倡导"自谋其生"的教育观,将"实科"、"实学"、"实益"落实在"谋生"理念之上.  相似文献   

15.
以废科举、兴学堂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传统教育体制之下的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新派士人认为这场教育改革是进行变法维新的必由之路,他们千方百计的推动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建立。一些思想保守的士人则认为西式的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阻断了他们的仕进之路,因而对这场教育变革充满着无奈和批评之声。论文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为考察中心,通过对清末教育变革洪流中传统乡绅观点和态度的梳理,一方面旨在了解乡绅面对西方教育方式的心态变化,另一方面也试图反思清末教育变革的得失,思考应以何种态度对待西方文化的来袭。  相似文献   

16.
所谓传统教育模式是指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基本上承袭了西方的传统教育模式,从清末废科举、改官学以来,在我国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间,虽有种种变革,但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并没有根本摆脱传统教育的窠臼。  相似文献   

17.
陈兴德 《中国考试》2006,(3):33-37,49
在中国科举史上,围绕是否保留科举制度至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理论论争,其间科举制还曾经数次中断,但总是旋罢旋复,无怪清季有人断言,“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内部统治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面临崩溃边缘,科举制度日益成为批评的中心。其结果导致了1905年光绪皇帝作出废止科举这一“可惊可骇”之举。重新检视科举在近代的遭遇,不能不说当年的“改科举”(主要是取消八股)与其后的“废科举”在观点上有重大区别。废科举后,包括严复、梁启超在内不少学者都对废除科举的做法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清末以来种种对于科举制的以  相似文献   

18.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国家意识抬头,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文言,用  相似文献   

19.
该书由厦门大学张亚群副研究员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8章,依次是科举制: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重心、晚清科举危机与新式高等教育的产生、科举改革与新式高等教育的演进、废科举对高等教育转型的重大影响(上)、废科举对高等教育转型的重大影响(下),类型分析:清末民初法政高等教育的兴革、近代中国高等教  相似文献   

20.
正清末,禁八股、废科举、兴新学,标志着古典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转型。由此发端的现代语文教育迄今已经历了百年的洗礼。窃以为,在中国现代学科教育的发展史上,语文教育无疑更为"悠久"些。按常理,语文教育的成效也应当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或者说有一套更为有效的教学体系。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