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崔洁  郭战峰 《科学中国》2007,(12):22-23
“小女孩”是拉尼娜事件的中文名称,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Nina),意为“小女孩,圣女”,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相似文献   

2.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一词的音译。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科学家用来专门指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莫衷一是的话因许多气象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产生与南太平洋上东南信风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在正常年份,东南信风将大片海水吹起来向西流动,形成南赤道  相似文献   

3.
2006年初,美国气象部门警告说,今年春季和夏季将再度发生“拉尼娜”现象。在美国气象学会于亚特兰大举行的会议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负责人奥利尼克说,“拉尼娜”现象可能将在今年春末持续发生,甚至持续整个夏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已确认,过去3个月中,太平洋部分区域水温低于正常值。人们可能对“拉尼娜”还不甚熟悉,那么,“拉尼娜”现象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厄尔尼诺说起,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一对孪生兄妹。“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圣婴,“拉尼娜”是圣女。拉尼娜是影响全球气候的冷事件,而厄尔尼诺是与…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日前表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已于8月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的出现将搅乱全球气候,我国冬季(尤其是南方)可能会更冷。由此,网络上有关这个冬天将被冷成"狗"的信息甚嚣尘上。但有气象专家表示,拉尼娜会让冬天更冷只是一个概率,今年冬季会有多冷,目前还不好说。拉尼娜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是"小女孩",也称为"反厄尔尼诺",一般以西经120度~西经170度以及南北纬5度之间的赤道太平洋海区的海温距平指数来判定。当该区海温距平拉尼娜出现时一般偏冷  相似文献   

5.
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发展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认为厄尔尼诺是起源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暖水事件,近年来的资料分析表明,厄尔尼诺的暖水及拉尼娜的冷水其源头均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温跃层附近,在那里加强后沿着气候的温跃层向东、向上传输,到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后形成通常认为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当厄尔尼诺的暖水沿赤道向东传输时,在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同时向北传输到北纬10.附近北赤道洋流所在的位置,并向西传输,在西太平洋向南传到暖池,形成一次拉尼娜的冷水源头.即在热带太平洋的次表层海洋中存在冷暖水相间的一个运动环路,使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相间出现.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日前在中国气象局11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监测显示,当前厄尔尼诺现象已达到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可能将给我国带来"暖冬"现象。自2014年5月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持续偏暖,并一直维持至今。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厄尔尼诺海温升温幅度累计超过了极强厄尔尼诺标准。  相似文献   

7.
厄尔尼诺/拉尼娜并非是孤立的海洋现象,它们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太平洋洋面,大气低层风驱动着表层海水的流动,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得水  相似文献   

8.
每过3到7年,太平洋沿岸的海水水温会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引发全球许多地方出现洪灾,而另外一些地方出现干旱。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现象,科学家已经知道,这种气候现象给全球带来了许多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9.
《金秋科苑》2012,(17):68-69
厄尔尼诺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流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了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初,热带太平洋明显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爆发的一些前期物理信号,这些大气和海洋中呈现的前兆信号与上次爆发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1997年同期非常相似。伴随着赤道西风的增强和暖水的东传,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即洋面以下)暖水不断积聚,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温也更加显著。到10月份以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经比常年同期偏高2.0℃-3.0℃以上,发展成为21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比国际上众多厄尔尼诺模型提前6-9个月未能给出正确预报的现状,在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海洋专项的支持下持续发展的厄尔尼诺预报系统(中科院大气所集合预报版本:IAP Leefs_CDA),则提前9个月以上对该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爆发、发展和强度给出了成功的预报,为我国的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厄尔尼诺预报系统的另一版本(中科院海洋所确定性预报版本:IOCAS ICM)也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网站上提供厄尔尼诺实时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10(4):337-339
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的主要特征是东太平洋赤道带海域的海水温度出现非周期性、年际(几年)时间尺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它是赤道带东、西太平洋间大尺度范围内海洋、大气物质迁移和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El Nino事件的出现将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变化,诱发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酿成巨大的经济和生命损失。例如 1982-1983年的El Nino事件,造成80  相似文献   

12.
黄中 《世界发明》1997,(12):21-21
今年5月中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根据设在赤道太平洋的浮标系统传回的有关温度、洋流和风力等多种数据分析后认为,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13.
(据科技日报报道)通过在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全球气候之间建立起的重要关联,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和活动的余波能够影响地球,导致地球太平洋热带出现类似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现象。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望为人类预测气温和降雨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2月30日:哥斯达黎加国家气象协会最近发表的第6号气象通报指出,2001年10月到12月6日,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平均水温比往常的正常水温上升了0.7℃,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通报估计,沉寂了近4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大约于2002年第二季度将再“光临”太  相似文献   

15.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由于科学界对“厄尔尼诺”现象了解还不够深入,这位“圣婴”一直显得有些神秘。1998年它带来的暴雨在秘鲁造成200多人  相似文献   

16.
居住在太平洋东海岸的渔民们早就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自然现象:每年在圣诞节来临的前后,靠近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太平洋海域里的海水就出现一年一度的增暖现象,鱼群的数量明显地减少,这种现象会持续一两个月。在19世纪末,当地渔民把这种奇怪的现象称之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圣婴”的音译)。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夏天,与常年不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酷暑天气。为什么1997年的夏天如此反常呢?这是因为1997~1998年度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环球同此凉热”。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赤道中太平洋、东太平洋1958~2004年海温指数与1951~2004年青藏高原累积雪深资料,分析了赤道中太平洋、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偏低)与青藏高原积雪间存在的可能关系。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偏低),青藏高原多雪(少雪);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4A低),青藏高原少雪(多雪)。  相似文献   

19.
2016年5月,超强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已经结束。预计,2016年夏季,我国主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尽管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多,但发生类似1998年夏季全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不大。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处于拉尼娜(La Niña)状态,有利于2016/2017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2017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正常略偏多。  相似文献   

20.
依据太平洋增暖事件当年及衰亡位相的热带海表面温度(SST)的分布差异,将其演变过程分成3种类型,即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拉尼娜位相(Ⅰ型),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正常位相(Ⅱ型),以及赤道中太平洋增暖衰亡(Ⅲ型).本文研究了三类太平洋增暖衰亡年夏秋季东亚热带气旋(TC)登陆活动的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对于Ⅰ型,TC登陆呈现“偶极”型分布,即登陆华南、海南岛和北部湾的TC增多,而登陆华东的TC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