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怡然 《新闻战线》2011,(11):54-54
仿佛横空出世,"屠呦呦"这个名字突然间在中国的媒体上铺天盖地地闪亮登场,盖因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出现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9月12日,屠呦呦荣获2011年度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7,(38):10-10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公布之时,国内媒体总是要议论一番,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怎么样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有人将这些议论背后的心态恰当地称为“诺贝尔情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有一条记忆的长河.或国事,或家事,或友情,或亲情,组成了记忆之河的朵朵浪花,并不时激起阵阵涟漪. 这当中,总有一些精彩的瞬间让人难以忘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书写了中华民族的精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成功举办奥运会、经济总量跻身全球第二,铸就了新中国的精彩;恢复高考、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女排五连冠、屠呦呦摘取诺贝尔奖,成就了一代人的精彩.精彩无处不在,精彩每天都在发生,精彩已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读者》2000年第9期摘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原载《中华英才》2000年第3期)的长文,该文有一小标题为:“6位华裔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 我们知道,华裔科学家中,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等6位均曾荣获诺贝尔奖。那么,荣获××奖能否说成“问鼎”××奖呢?  相似文献   

5.
苌清 《中国新闻周刊》2011,(48):100-101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相似文献   

6.
刘昊 《声屏世界》2016,(7):48-49
2015年12月10日,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包括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内的10位诺奖桂冠得主出席仪式并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获奖证书.作为第一个进入诺贝尔颁奖典礼现场进行报道的中国媒体,宁波广播电视台派出了记者在为期7天的诺贝尔周发回了大量的报道,同时这些记者也成了众多媒体的采访对象.本文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心之所系,心中所想,就成了地方媒体参与国际事件报道难得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06,(20):5-5
在诺贝尔奖奖项纷纷出炉之际,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也于当地时间10月5日晚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揭晓。“搞笑诺贝尔奖”由剑桥市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提供赞助,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今年的获奖奖项有:  相似文献   

8.
从2001年开始,虽然国内有人对每一年度的假新闻进行“评选”和曝光,新闻界反假新闻的呼声也很高,但虚假新闻依然层出不穷。综观2004年的失实新闻,其中新闻采访不规范和记者凭空捏造新闻的现象十分突出。一、轻信新闻源,记者成了新闻源的传声筒2004年12月,国内一家权威媒体报道了北京某神经学研究院院长、山西某中医专科医院董事长等5名中国人荣获诺贝尔贡献奖,四川某医药医学烫伤研究所所长高某等二人获得了传统医药金鸡纳奖的消息,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人104年来首次获得诺贝尔奖项”。一时间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并引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  相似文献   

9.
束星北毕生追求真理,辛勤耕耘播种,被后人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中国知识分子中的骑士”“中国雷达之父”.在束星北家乡扬州市邗江区档案馆,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档案,既有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竺可桢、苏步青等人与束星北的通信,还有束星北自己在1969年“文革”期间所写的自传、《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里》文稿,更有许多关于束星北的历史照片、学术著作和束氏族谱等资料,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世界》2006,(2):12-14
2005年2月24日,叶笃正获得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气象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度诺贝尔奖现已尘埃落定,再一次激起我们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和追求。从1901年颁发至今,诺贝尔奖已有100余年历史,成为世界上享有盛誉并最具权威的奖项。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探究对诺贝尔奖的原始认识。大约何时中国人开始知道诺贝尔奖?这却成了新闻和学术界一个难解的谜团。有科技史学撰指出:“我  相似文献   

12.
<正>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几乎一夜之间,"五二三任务"这个名词也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很多人把"五二三"与青蒿素的研究画上等号。其实,"五二三任务"作为一项巨大的秘密科研工程,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不单单只有青蒿素研究。而且,这一科研工程的开展涉及全国诸多省市和行业,上海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2,(10):12-13
经济学者向其它学科领域大举进军,这是诺贝尔奖获奖者队伍中的一大奇观:布坎南因进军政治学领域,创立“公共选择理论”而获1986年诺贝尔奖;贝克  相似文献   

14.
杨柳 《档案天地》2010,(10):35-37
人们很难想象,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在战场上拼杀。其实不然,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当然这都是他们获奖之前的事情。成名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战争武器的研制者,间接参加了战争。20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工程就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发起.并由多住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的制造原子弹的工程……  相似文献   

15.
任争健 《中国编辑》2006,(4):80-81,76
当学者们在探讨学生的素质或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得主时,我捕捉到了一个尖锐的声音:审美教育缺位。25年的编辑经历以及与一些国内一流科学家、哲学家的交往,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分量。它召唤我去酝酿一套有科学家加盟的有关音乐的书。为什么是音乐呢?因为在我看来,人类的审美体验虽然有许多,可音乐的功能超越其他一切艺术。于是,编辑的使命感常常让我感受到“音乐动机”的驱使,潜入对策划音乐图书的沉思冥想中。  相似文献   

16.
秦军 《传媒》2002,(11):27-28
去年曾有一篇报道,说曾“培养出60多位政要精英和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牛津大学,2000年6月 28日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6万英镑的最高奖学金的殊荣授予中国女孩吴杨,以表彰她在数学和计算机两个专业11门功课全部名列第一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这篇名为《中国19岁女学生打破牛津800年优异成绩记录》的爆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本文试通过剖析学界对“诺贝尔奖得主称要汲取孔子智慧”一说遭质疑这一实例,分析我国国际话语权构建存在的问题. 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德耀在《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一文中最早谈及:“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金得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了一次会议,结束时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感受儒家文化》一文引用此说.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走过了将近110年的漫长岁月。一年年的激烈竞争,一年年的花落各家,很多获奖者在赢取这份特别收获的同时,也给诺贝尔奖的历史留下了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之最”。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在2000年“入世”的前景一片光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将全面融进国际经济体系,对改善我国外贸环境、促进国内经济改革、提升国际政治地位都大有好处。然而,在“入世”之初,由于“游戏规则”突然发生变化,国内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一个调整和适应过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奖项中没有生物学奖,早期的诺贝尔奖似乎更青睐医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诺贝尔奖基金会似乎“情有所转”,1950年至1959年的十年间,从事“纯理论”研究的遗传学家竟获奖5次。此后,科学家的发现越来越证明了遗传学的医学效用,纯理论学科终于等到了大展宏图之时,基金会也因其当年慷慨奖励一个“毫无用处”的学科而备受赞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