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老母脚髁骨折拆除石膏后的那天晚上。我萌发了为她洗脚的愿望。我把一脸盆热水放在床前地面上,水稍微烫一点。便用双手轻轻地将水撩在母亲脚面上。我头一次真真切切地看清了母亲缠足多年后的一双小脚,脚的前部尖尖的。除了脚拇指外,其余四指向脚心弯曲,紧贴前脚掌。长年累月地走路与劳作.四指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待手可入水时。我让母亲把双脚埋入热水中,先替她洗去脚髁、脚面上的浮泥,又用指甲挖着母亲脚底的老茧。此刻,我头脑中出现了母亲年轻时背着我穿梭于田间地头的情景。那个时候,母亲的一双小脚灵活地跳跃在田埂沟渠间.我伏在她的后背上.我的身子也是一起一伏的。我记得,母亲的后背就是我童年时的摇篮,我是在母亲似如摇篮的后背上长大的。还有一次清晰的记忆,母亲与邻家几个小媳妇大姑娘坐在我家堂屋前的石榴树下。火红的石榴花缀满枝头,她们下石榴花染腮涂唇,然后又染红了指甲,我记得那时母亲青春的脸庞像石榴花般艳丽。如今,母亲已经衰老。缕缕银丝取代了满头乌黑的秀发,脸上细密的皱纹如古树的年轮,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只有那一对美丽的眼睛,至今还闪烁着些许光芒,我从光芒中读出了母爱。领悟到了感恩。当我再一次抬起头来欣赏母亲明亮的双眸时.那双眼睛变得扑朔迷离.眼角处滚出了晶莹的泪花。  相似文献   

2.
霄霄 《大观周刊》2006,(45):29-29
小编:俗话说“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天气转凉时,足部保健对整个身体的保养很有好处哦。如今,脚底按摩能够美容这一新的论断也得到了证实。专家研究发现,适当地刺激脚底,能够刺激肾上腺,从而激发皮肤细胞的活力,减少色素沉着,从而使得肌肤白皙柔嫩、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3.
动动手脚全身健,几十年来,我坚持每天运动,受益匪浅。强健肠胃——运脚趾:胃经始于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肠功能较弱的人,每天练习用脚二趾、三趾  相似文献   

4.
众人评说     
A:有些人就是喜欢操作,这只是个别现象,又不是普遍现象,试问13亿中国人中,这样的有几个? 有些人就是喜欢拿点看面,乱说瞎说一通!  相似文献   

5.
以前有很多人问过我,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历史上的哪个人物?其实中国历史上最舒服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下来就是皇帝,也没皇位争夺问题,还为中国扩大了很大的版图,享受荣华富贵至死,也没什么家庭悲剧,他的人生是很圆满的。释迦牟尼讲,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还提到"怨憎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跟在旁边,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  相似文献   

6.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系成语,它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故事。说的是楚国有个人请人喝酒,但酒少人多,于是大家约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一个人先画成,端起酒杯准备喝另一只手却又为蛇画上了脚。另一个人把蛇画好后说:‘蛇是没有脚的!’夺过酒杯一饮而尽。于是后人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喜欢难为自己,不仅仅表现在贵重家具的制作上,其他方面也比比皆是。比如写字,中国人用软笔写字,就是难为自己。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个天生不会写字的人,一定拿硬笔写比拿软笔写容易。那为什么要使用软笔呢?我觉得这是为了使中国人能够练就一身道家功夫。中国人讲究以柔克刚,要求自己从内心把火气先消了。  相似文献   

8.
也许中国最突出的品质可以说是"超脱老猾",这一品质最难使西方人明白,然而却是最具有深刻含义,因为它直接指向一种与西方人不同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我国驻美首任大使柴泽民老人说:“经过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却并不够。在不少美国人的印象中,中国人还是赛珍珠笔下那个老样子。所以我经常讲,要欢迎更多的美国人来中国旅游,多看看,多走走。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样,对中国的了解或许会更真切,更准确一些。”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  程玲 《出版参考》2004,(12):26-26
也许中国最突出的品质可以说是“超脱老猾”,这一品质最难使西方人明白,然而却是最具有深刻含义,因为它直接指向一种与西方人不同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1.
论记者的脚     
《新闻界》1995,(3)
论记者的脚编者人都有一双脚。脚有什么用处呢?可以走路。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脚的这个走路功能较之其他职业的人,则显得格外的重要。此话怎讲?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先有事实,然后才有报道。那么请问,新闻事实主要...  相似文献   

12.
陶短房 《青年记者》2009,(19):24-24
笔者曾在非洲和一位法国老报人偶遇,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有时褒或贬,喜欢或不喜欢,都并非因为您对某个事物很了解,恰恰相反,是因为很不了解。其实,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常常就是这样。非洲国家塞内加尔有两家报纸,一家叫《南方日报》,一家叫《太阳报》,  相似文献   

13.
<正>晚清的科学技术翻译为当时的中国人提供了他们渴望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识,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间接条件,翻译中引入的西方科技知识也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但在当时,传播西学到底是通过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来进行,还是通过教授中国人学习外语来进行[1]。傅兰雅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在非洲和一位法国老报人偶遇,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有时褒或贬,喜欢或不喜欢,都并非因为您对某个事物很了解,恰恰相反,是因为很不了解。其实,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常常就是这样。非洲国家塞内加尔有两家报纸,一家叫《南方日报》,一家叫《太阳报》,  相似文献   

15.
孟久成 《传媒》2001,(2):56-57
中国与西方作家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区别太多了,人们可以列出许多条。在这里我不想谈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只是想谈一谈作品的数量问题。我们所熟知的法国作家左拉、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老托尔斯泰、高尔基等等,先不去评价他们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11日,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5周年。这一天,国人也许并不会有特别庆祝的想法。但在西方人看来却不然,中国入世这5年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而且太快了,大得让他们无法想像,快得让他们无法接受:现在,他们身上穿的,或许就是中国生产的服装和鞋子;他们办公用的,或许就是中国生产的键盘和鼠标;他们的旅游景点接待的,或许就是购买力旺盛的中国游客。就连西方的旅游业服务人员也不得不学中文,甚至在西方国家的一些乞丐也懂得用“你好”来向中国游客乞求施舍。其实,早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敏感的西方人就已经觉察出了…  相似文献   

17.
画蛇定律 <战国策>里记载了一个让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故事.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祖之后,把一壶酒赏给自己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只有一壶酒,"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过酒正要喝,却又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可没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相似文献   

18.
正租界里的特产—家庭西洋小乐队旧上海十里洋场的小开比起内地的豪门子弟,除了吃穿不愁,生活奢侈,似乎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中有很多人非常喜欢西洋音乐,喜欢玩留声机、胶木唱片,喜欢摆弄西洋乐器,与之相通的还有外国电影、西洋舞蹈和西方艺术品。一张走俏的唱片就像如今的流行音乐,会一夜红遍上海滩。小开们有时为了一张新版的原版唱片,可以把一个月的零花钱全部掏出;为了维护  相似文献   

19.
彭俐 《传媒》2003,(3):9-10
人们喜欢将网络称为第四媒体,比它资格老些的另三个媒体是报刊、广播和电视。网络的出现,丰富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手段,也方便了阅读、收集、使用信息的现代人。据说,最近发生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消息,就是最先由网络发布的。作为媒体,快捷非网络莫属。除了快速反映以外,信息的含概量大、储存量多、查阅方便也是网络的绝对优势。21世纪前  相似文献   

20.
说不清是喜欢研究,还是怀旧,人们对旧书摊里的老期刊总是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喜欢收藏的人,也盯住了老期刊。在本世纪初期的时候,回头来寻觅上个世纪初叶的事物,多少带有一点文化乡愁的意味。 由辽宁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期刊收藏》(谢其章著)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初叶中文期刊的面貌。中文期刊诞生不过二百年,它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数次风云变幻,记载了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