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患者因腿痛前来就医,可是大夫却要给他拍腰椎正侧位平片、腰椎CT扫描,他的火顿时就上来了,"这不是在榨我的钱么!"并振振有词地说:"我是腿痛,你怎么给我拍起腰来了?!"还要告医生拍错了。其实,这才是医生的水平所在。你想想看,如果头痛拍头,脚痛拍  相似文献   

2.
我刚刚涉足摄影领域之初,一位摄影界的权威人士在看一幅拍虚了的照片时说:“摄影,第一重要的是拍实!”  相似文献   

3.
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编辑出版了一本《当代摄影大师》,书的副题是“20位人性见证者”。其中第14位是尤金·史密斯。史密斯一辈子都在干新闻记者,1958年曾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书中这样评价史密斯:“他不理会什么样的表现才够得上艺术水准,他只拍人,只拍受苦受难的人,只拍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只拍为别人而付出的人,只拍需要大家去关心的人。”能够印证这一点的最典型的作品,同时也是史密斯新闻摄影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就是他的关于日本“水俣症”的图片报道了。水俣,是日本九州熊本县的一个小渔村。渔村附近有一…  相似文献   

4.
前两天转发了一条微博,说的是我喜欢的一位男演员张震,说他拍《赤壁》,为演孙权熟读三国;拍《建党伟业》,又把民国史熟记于心;拍《深海寻人》,他考到了PADI潜水执照;拍《吴清源》,他的围棋已能压制专业三段;《一代宗师》杀青,他拿了全国八极拳冠军…… 有人说仅仅是一部电影,张震也只不过是一个演员,如此付出有必要吗?张震不悔,不悔,是一种多可贵的东西,不悔,也是一种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电视采访是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采访中,绝大部分信息又来自记者的口头提问。不同的记者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所获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位电视记者在对电影名星潘虹的采访中,一位记者问道:“你最近拍了一部《XXXX》影片,观众反映很好,不知你下一步打算做些什么?是否继续拍一部新片呢?”潘虹回答道:“我非常感谢观众对我的喜爱,至于下一步做什么还要看具体情况。”另一位记者问道:“潘虹,你与刘晓庆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影坛上两面影帜,但后来刘晓庆却不断地通过一些新闻事件来提高自己的影响,相对来讲,…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15,(2):126
从《最炫民族风》到《江南style》再到《狐狸叫》,近年来我们几乎每年都会被一些神曲洗脑。一位音乐人方礼君曾指出这种洗脑神曲火热的原因:"一般舞曲都是四三拍的,相对复杂,但《小苹果》和《最炫民族风》等‘神曲’都是四四拍或者四二拍,‘咚咚咚咚’,节奏的律动感更强,也相对简单,特别容易带动情绪。"当  相似文献   

7.
与伟人的“邂逅” 在少奇同志平反昭雪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一位导演出差,在软卧车厢里头,睡在对面的是东北的一个橡胶厂的厂长。他问导演个问题,怎么有拍毛主席的,拍周总理的,拍朱老总的。怎么没有拍刘少奇的呢?是不让拍吗?导演说:也没说不让拍啊。厂长说:那拍啊。这个人竟然悄悄地从家里偷出来一个存折,用企业管理的办法,把三个当地搞党史的作者关到一个宾馆里头。对他们说:你们仨人查查,刘少奇在东北有什么活动?刘少奇有三顶帽子:叛徒、工贼、内奸,叛徒是首当其冲的。这个事就是发生在东北奉天,就是现在的沈阳。写这一段,跟咱东北有关系,这就创作出了电影剧本——《少奇同志在东北》。这个谁演刘少奇就太重要了,而且是第一部以少奇同志为主的戏,应该是冒点风险的。如果刘少奇成功了,这个戏就成功了。  相似文献   

8.
最近,某报登了一篇短文。内容是,电视新闻报道了某回顾展中的一幅19年前的照片,引起了被摄进此照片的短文作者的回忆。作者介绍了拍摄此照片的过程。其中一段话颇值得玩味:“来了位摄影师,要拍几张照片。”“先拍巡逻场面。在冰上拍,很滑。我们穿着毛羊皮大氅,戴着貂绒帽,走了几个来回。那位胖胖的摄影师举着一架120相机,拍得很认真,直到满意。接着又叫我跟一位当地青年合拍站岗姿势的照片。……我俩爬上(冰排)去把刺刀打开,在风里站直,目光遥视远方……我记  相似文献   

9.
5、全、中、近、特。这是指固定拍摄画面的景别。全景表现场面和气势;中、近既有场面、气氛的要求,又要考虑介绍拍摄的主体和信息传达以及画面的组接;特写则重在刻画,描写细部,拍出情节,拍出情来。什么时候用全景,什么时候拍中、近景,什么时候“吊”特写,都要根据内容来决定。现在有的记者乱用景别,特别喜欢用大特写。一位劳模生产操作,非要拍眼睛的大特写不可,拍人说话,只拍一张嘴巴。由于我们专题的主人公,一般不是演员。不能根据你的需要来双目传情,更不能通过嘴巴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本来拍一般特写,人物形象、脸部表情都出来了,就可以了。结果你一个大特写,把眼角的鱼尾纹,嘴巴的缺陷都拍出来了,损坏了人物的形象,反而弄巧成拙。  相似文献   

10.
村支书     
曾科 《新闻天地》2011,(7):77-77
在浏阳淳口镇,我们见到了一位身材魁梧、皮肤黑黝的农家汉子。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说起话来,兴奋得一拍腿,就笑出了声。听同行人介绍,这位眉宇间透着精干之气的人是炉烟村村支书王武良。  相似文献   

11.
我怎样拍《致命的假药》四川价格报谢明刚1996年3月15日上午,我到省工商局、省消协设在成都人民商场门前的投诉点采访。大约在午前11时,我突然发现一位捧着遗像的妇女向投诉站赶来,便立即抢点拍摄。周围的同行们也蜂拥而来,前推后挤。我拍了10多张中景后,...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一场骤然而起的沙尘暴里放声痛哭。这并非是因为我在火葬场上刚刚拍完那些遇难者的遗体,也并非因为我的眼里堆满了废墟的块垒与遮挡太阳的厚厚尘埃,而是因为,我看见了敬老院的7位老人。  相似文献   

13.
某地一位摄影记者以“隐性”采访、专拍社会丑恶现象而出名,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近日,笔者获悉:报社在城区最繁华的街道上为该记者竖起了100多平方米的个人形象广告牌,并将其呼机号  相似文献   

14.
去年10月间,我地修建了一家灰沙砖厂,生产出一种优质建筑新材料。我认为是条新闻,便去拍了一张新闻照片送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看了说可以,答应发表,但久不见报。后来,我问到这张照片的命运,编辑说,要这个厂先  相似文献   

15.
砖拍系列零零陆他们是这样一类动物——如果我能每年组约到他们当中任何一位的一两部书稿,就能让出版社的头头常年见到我都会端出一副温婉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  相似文献   

16.
18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从长影返宁途经北京,顺便拜访了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那一年她74岁。当时,王苹住院40多天了。有关同志与医院协商,破例让我们见了一面,这张合影照片即是那次会面时所拍。  相似文献   

17.
任陇婵 《视听界》2014,(3):17-17
某天我路过一处街心公园,看见一位老汉正与一位中年妇女吵架,情绪激动,几乎扭作一团。一位路过的阿姨好心过去劝解,吵架的老汉和妇女立马笑成一团。惹得阿姨一脸困惑,才发现旁边有人扛着摄像机正对着他们拍摄。阿姨问:"你们这是在拍电视剧?"旁边蹿出来一位小伙子:"阿姨,您别添乱,我们是电视台的记者,在做节目。"阿姨问:"啥节目?"小伙子大声说:"新闻节目!我们这是情景再现,你不懂的。  相似文献   

18.
见到晨亮时,他刚从厦门拍完MTV 回来,尽管饱受了近5年的病魔侵袭,年已53岁的他依然那么活力四射,如同一位击节而行的歌者,演绎着一曲高亢的命运交响曲。晨亮,本名陈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宣传部主任记者。1969年底,铁道兵的队列中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位挎着相机入伍的新兵。半年后,晨亮从连队先后调到团宣传股、师宣传科,正  相似文献   

19.
成龙拍广告     
1993年5月,当第一台小霸王电脑学习机问世的时候,公司总经理段永平就设计推出了“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学习机……”的广告,,这一“拍”就拍到“五”。其后,又从“六”到“你拍九,我拍九,二十一世纪在招手”。该广告满足述求对象,脍炙人门。一时广为传诵。伴随着产品质量和广告的双重效力,小霸王产品  相似文献   

20.
光明日报第一版《来自前线的报告》专栏里,陆续发表了该报摄影记者吴力田深入老山前线,冒着敌人炮火,拍摄的真实的、难得的、珍贵的照片。一位摄影记者,不是把镜头停留在那些平平常常、安安稳稳的地方,而是对准充满硝烟的战场和殊死战斗的勇士,这种深入、及时、有效的工作作风是值得称道的。一位记者深入到前线去写几篇报道,拍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