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日新 《航空档案》2005,(10):F0021
2000年6月,笔者在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时,询问他是怎样走上航空道路时,他说了他对航空、飞机的“认识”,是从“挨轰炸”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刘心武为标题挑毛病1993年10月8日,上海某报出现这样一条标题:《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首添汉语教授》。一般读者看不出这条标题有什么错,而作家刘心武却挑出了毛病。他在一篇,“随笔”中指出,“汉语教授”的说法不确。理由是:一、消息中没有说出这位“汉语教授”是谁;二、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学院院士评定,严格地说,院士不好称为“评委”。该机构的院士是终身制,死一位方可补一位;而现在18位院士无一在1993年逝世,怎可能“增添”出一位来?三、退一万步,就算今年添了一位“汉语教授”吧,那也绝非“首添”,因为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早在8年前就被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92年他还担任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执行主席,也就是说,瑞典学院院士中早就“首添”汉  相似文献   

3.
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选出任之恭、梅贻琦等七名新院士。下午5时,在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胡适兴致勃勃,又讲了十来分钟的话,在说完“请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几句话后,突然往后一仰,倒在地上,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一代学人就这样邃归道山。谁能想到,就在他辞世前夕——2月23日晚10时许,胡适在其台北福州街寓所用毛笔写了“明实录”三个字,据黄彰健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明史专家)推测,这大概是胡适生前就毛笔所写的最后的字了。胡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于哲学、史学、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皆为世人所瞩目,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虽非研究明史之专家,对《明实录》亦有研究,而对《明实录》的校勘整理出版,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深切悼念王选院士逝世,缅怀他为中国印刷业做出的不朽业绩,学习他的高尚品格,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工业协会和中国印刷博物馆共同组织的“中国印刷界深切悼念王选院士追思会”于2006年3月9日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召开。  相似文献   

5.
本着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要紧密围绕实现我国跨世纪战略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的精神,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检阅中国工程科技的成果,在中国工程院前院长朱光亚院士指导下,数十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非院士专家精心编写了一本科技含量高、涉及领域广,并具有...  相似文献   

6.
悠然说南山     
《中国广播》2005,(4):58-59
回首2003广东抗击“非典”这段感天动地的历史,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人。他的名字,他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成为广东抗击“非典”的一面旗帜。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请听广东台记者钟翠萍、徐婉玲、万准、王坚、孙景燕采制的新闻专题:《悠然说南山》。  相似文献   

7.
新闻浮世绘     
法国蒙克拉波近日举行了第30届撒谎节。去年的“骗子冠军”诉苦说他赢了桂冠却失了妻子的信任,以至于不得不央求骗子学院院士为之“洗冤”  相似文献   

8.
2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荣获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在袁先生获奖前后,我有幸于1月16日、2月19日和22日三次采访了他。 记者和院士交朋友 曾有人说,袁隆平很难采访。然而,作为一位与他相交30年的朋友,我却知道平易近人的袁隆平院士无论是对记者、对干部、还是对农民都很友好,只要抽得出时间,他都会热情接待。 作为新华社湖南分社长期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我长期把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作为采访基点,从70年代开始,就在  相似文献   

9.
“也许只是投票时的一票之差,院士与非院士的境遇从此就有了天壤之别。”昨天,聚焦“自主创新”的院士圆桌会议,席间插出一段题外话。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甚至当场提议,希望在座的13位院士就现行院士制度联名在明年的  相似文献   

10.
“也旆只是投票时的一票之差,院士与非院士的境遇从此就有了天壤之别。”昨天,聚焦“自主创新”的院士圆桌会议,度间插出一段题外话。中国科协主度、中科院院士周光召甚至当场提议,希望在座的13位院士就现行院士制度联名在明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改革倡议。  相似文献   

11.
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相似文献   

12.
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泽院士是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的电子显微结构研究,将原子层次显微结构分析与材料科学中重要科学问题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等国际材料科学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取得了创造性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奖”等国家及部级奖励。张泽院士现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近年来,张泽院士借助于电镜等大型科学仪器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他在工作中十分关注我国科技资源的共享工作,积极倡导和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建设和共享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日前,张泽院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就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及其发展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6日,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到武汉市口区与中学生交流,一位中学生说,他看过一篇报道,写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值得敬仰。院士连忙澄清道:“一定别受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杜撰的……”袁隆平,被科学界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因他对我国水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人民打心眼里敬重他。记者想“锦上添花”,给他头上多加几道“光环”也是好心。但是,良好的愿望未必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这是值得“耍笔杆子…  相似文献   

15.
需要用一大段的篇幅,才可能较完整地写下孙家栋的头衔。在学术上,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结合当今中国科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名词如“北斗…‘嫦娥”,那他是北斗导航卫星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也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如果提及荣誉,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创新——专访李幼平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淀积文化,服务大众——对图书馆及其功能的理解 初见李幼平院士,老先生就兴致盎然地同我们谈起了他对图书馆的理解,他认为,图书馆就是八个字——“淀积文化,服务大众”。李院士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本科时他就酷爱读书,至今还对在南京图书馆的阅读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的南京图书馆就在我们宿舍的旁边,我经常在那儿看书。南京的冬天很冷,图书馆里有炭火,我们学生早点去,抢个位置,既可以看图书馆藏的好书,也可以在那儿做功课。”  相似文献   

17.
从“工程管理学院士”的现实,到设立“社会科学院士”的“愿景”,有人开始担心,和“学而优则仕”相对,另一条新的路径——“仕而优则学”会否出现。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江浙地区,如今又多了个美名——“院士摇篮”。2009年12月7日,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最新完成的《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出炉。该报告对1955-2009年我国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学历、毕业院校等情况做了最新的调查与统计。  相似文献   

19.
2007年3月26日,“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王选奖基金管委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关村方正大厦召开。会前,王选院士的夫人陈塑镓老师会见了王选奖基金管委会的全体成员,她说,“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申办“王选奖”的过程我都知道。王选这个人一直很低调,起初他很不愿意。他就是那样的脾气,认为事情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功劳不可以归他一人。前几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需要住院治疗,医生又不让出来,你们提了几次(想见他),他是很想见见你们的。第一届“王选奖”颁奖他也来不了,只有书面表示祝贺了。你们之前提要把“王选奖”办成与“长江奖”、“韬奋奖”一样影响力的奖项,王选就说了,那两个奖影响巨大,“王选奖”怎么可能与之并列呢?我到不了那个水平,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大家有决心办好这个奖项,王选很安慰了。谢谢大家!”会见后,陈老师还陪同大家瞻仰了王选院士生平陈列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夏天,一位世界著名海洋科学家的名字为国人所熟知,他就是我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人民科学家”、“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