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粉之名     
英文“fans”自从有了一个奇怪的汉译名称——粉丝,于是,“追星族”这个老旧的名字被抛弃了。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毫无疑问,这是属于民间的又一项伟大发明。这个名称是如此贴切,以至于所有人只要对某人或某事产生了超出平常范围的喜爱之情,都可以被套以“粉丝”的名称。  相似文献   

2.
索拉  张悦 《大观周刊》2006,(46):1-3
爱到极致,粉气逼人,在偶像平民化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粉丝,也都可能成为别人的粉丝。粉丝正在通过大众传播平台,纠集起来,成为独特的组织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陈萍 《网络传播》2005,(11):4-4
现在,上网时间越长,看不懂的词汇越多。什么“粉丝”,什么“PK”啊,我看着就眼晕。其实,说白了,有的是英语的简写,有的则是谐音拼音的简写。经过这么一折腾后,在网上看东西常常就是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4.
蔡骐  欧阳菁 《声屏世界》2007,(11):15-16
伴随各类电视选秀节目的轮番登场,“与偶像一起成长”的粉丝们也迅速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电视选秀节目造就了粉丝一族的集体登台。那么,电视传媒与粉丝文化的共生联盟还将带来什么?这一浪高过一浪的粉丝狂欢背后又隐匿了什么?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5.
世界杯的投入产出效益如何?“这种机遇50年之内不会再有。”这句话是对世界杯粉丝经济最好的描述 世界杯一来,一切都让路球迷的力量有多大?瞧,这就是全球最大粉丝经济的规模: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粉丝都是偶像工业体系中最活跃、最主动的"产消者",数字时代的粉丝参与有着更为复杂的机制和表现.既有的研究多从批判的角度出发,认为粉丝扮演着"数字劳工"的角色,却忽视了作为微观个体的粉丝的自我建构与价值认同.本文认为,在文化的语境内,粉丝参与的本质是偏向于社会化的,其劳动并非只具有剥削这一唯一指向.数字时代的粉...  相似文献   

7.
二线江湖     
《新闻天地》2011,(3):79-79
小舅年轻时有很多道上的朋友。而今,他们都上了年纪,扛不住打打杀杀的生活,惟有退居二线。前不久,小舅酒后摔断了腿,我承揽下照顾这档事儿。寒冬腊月,偌大的病房只我舅甥二人,暖气烧得不热,也没电视看,我感慨起来,“少喝几杯能死啊!”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有10个粉丝,你就是一本内刊;如果你有10万粉丝,你就是一份都市报;如果你的粉丝有一个亿,那你就是CCTV。这句网络流行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微博巨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赋权推动着粉丝群体的变化与发展,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场域中资本的驱动。本文借助场域理论,从粉丝群体话语权背后的资本驱动开始,研究粉丝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发展趋势与特性,以此来探究粉丝群体话语权增强机制。最后,结合粉丝群体的现状探讨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俞建莉 《视听纵横》2007,(3):106-107
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传统的广播节目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是不是应该知趣地让位给那些时尚、另类的新节目?传统内容的广播节目是不是也可以做出新意?拥有自己的忠实"粉丝"?这是一个很多老广播都在思量的问题。笔者在余杭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十多年来一直主持着一档非常传统的健康服务类节目,这档节目持续了18年,  相似文献   

11.
“占有”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心理现象,展现了粉丝与明星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面向。粉丝的身份伴随着“心理所有权”的产生,深刻地影响着粉丝的情感实践。本文从粉丝心理所有权切入,通过访谈22名粉丝,探究明星粉丝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动态地生成并进而通过影响行为进行表达。研究发现,这种认知情感结构体现为粉丝对于明星及其符号体系的占有欲,并通过“双重过渡”的行为逻辑外化出来,由此推动粉丝消费行为和粉丝公民行为的产生,促进一种占有的情感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 "只要决定出发,最困难的部分就已结束.那么,出发吧!"——托尼·惠勒(Tony Wheeler),Lonely Planet联合创始人.这是大部分Lonely Planet粉丝都熟知的一句话.的确,决定出发是一段旅程最困难的部分.7月6日,Lonely Planet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家地图文化产业基地举办,启动了Lonely Planet在中国的新征程.Lonely Planet创始人惠勒现身此次新书发布会.Lonely Planet的中文译名是"孤独星球",这个名字来自马修·摩尔的歌曲《太空船长》,很多粉丝对这个品牌的喜爱,始于惠勒夫妇一见钟情后的探险旅行.  相似文献   

13.
胡岑岑 《青年记者》2021,(19):12-15
互联网赋予粉丝的话语权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话语权,粉丝利用现行话语规则,采取了“提高音量”“降低噪音”“‘正确’发声”等话语策略。然而在不平等的话语规则下,粉丝试图争取的话语权是虚无的。与此同时,粉丝的话语策略变成了一种新的话语规则,对粉丝之外的其他网民群体形成了话语霸权。由此,粉丝陷入了争与不争都是问题的话语困境。  相似文献   

14.
李思敏 《今传媒》2012,(8):134-136
"追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近些年吹起的"韩流"风潮,哈韩粉丝对韩娱的疯狂追捧已经到了非常夸张的地步。媒体将聚光灯打向这个特殊的群体,利用有限的影像和新闻事件试图向大众展示他们的真实现状,但却在无形中为他们制造了一种刻板形象,使人们在审视整个过程的时候视野变得片面,而事实上这场活动的真正参与者并非只有粉丝一方,它是一场多方促成的社会现象。从经纪公司的造星、媒体的捧星、粉丝的追星到相当一部分非粉丝群体的不理解,这一切的行为都是环环相扣的,在互动中各取所需,推动整个追星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粉丝世代爱到极致,粉气逼人。在偶像平民化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粉丝,也都可能成为别人的粉丝。粉丝正在通过大众传播平台,纠集起来,成为独特的组织和力量  相似文献   

16.
李莉 《东南传播》2010,(10):90-91
粉丝被界定为是对明星制的一种反应,是狂热的消费者。费斯克定义下的粉丝不仅仅是主动地从大众媒介生产的文本中消费文本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是将媒介生产的文化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再生产"。本文将立足于费斯克的这一观点展开,解释粉丝消费行为的复杂性,跳出粉丝单纯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定位,粉丝还是"游牧民",是"盗猎者",更为重要的是粉丝具有了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粉丝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整个文化工业。  相似文献   

17.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电视选秀节目造就了内地粉丝的集体登台。因为有比赛才可以有对决。这对决既存在于选手与选手之间,也存在于粉丝与粉丝之间。在资深一些的歌迷印象中,还留有上世纪80年代张国荣的歌迷团和谭咏麟的歌迷团大打出手的场面,那时候,人们还是以不可理解的眼光看待这些事情。歌迷们的普遍心理是,喜欢听一个人的歌买他的磁带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打架?  相似文献   

19.
《大观周刊》2006,(34):86-86
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去过这个国家的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这个国家太干净了。是啊,这里一年四季如夏,热带雨林资源丰富85万多株花草树木遍布全岛议及多达4868公顷的公园地,为新加坡人提供了绝佳的生活休闲享受。而新加坡高速发展的经济,也为它增添了很多时尚的元素,也是购物之都,在这样的环境下购物,肯定是每个购物爱好者的梦想!  相似文献   

20.
《视听界》2011,(6):17-17
点评: “粉丝电影”是近年来我国电影圈中的热词和新话题。它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严格说来只是一个电影营销的概念。电影也是商品,有的卖故事,有的卖情怀,有的卖特技,“粉丝电影”卖的是偶像。虽然“粉丝电影”凭借人气偶像的出演,大多赚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但并不意味着都能赢得好的口碑。当下的“粉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