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恩龙 《出版史料》2012,(1):103-108
在中国古代很多刻书行为是非营利性的,只有那些科举用书、童蒙用书因需要量大才会有书肆刻书。官府刻书、寺院刻书、私家刻书几乎全是非营利性的。尤其是私家刻书有很多值得景仰的地方,私家刻书大多是子孙为长辈刻书,友朋刻书,弟子为老师刻书,或作者刻印自己的著作。云南石屏人陈履和为其老师崔东壁刻书尤其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为书立言的书,它几乎包含了与书有关的一切。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书香袭人,主要介绍了书之美、书之味、书腰、书签、藏书印、藏书票、书之态、毛边书、书虫;第二辑书之栖居,主要介绍了书架、书房、书店、图书馆;第三辑与书结缘,主要介绍了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第四辑书畔风景,主要介绍了书与影视、书与女人、书与咖啡、书与疗伤、书与广告。  相似文献   

3.
书韵     
朋友不是书,书却是朋友。朋友可能背叛你,书却永远忠实。怎么办?像选择书一样去选择朋友,像热爱朋友一样去热爱书。  相似文献   

4.
财经书不好卖,是台湾出版界这一两年来普遍的共识。对多数读者来说,书卖得好不好,与自己关系不大,但是财经书卖得不好的原因,可能跟很多人的工作或是企业经营有关。财经书卖得不好可能有很多原因。整体图书市场下滑了,财经书跟着等比例缩减,这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是,财经书经常被出版业者拿出来说,表示财经书衰退的情况比其他书种严重。财经书下滑的另外一个可能原  相似文献   

5.
宋代学者十分关心亡书问题,关于亡书方面的论述也比较多,本文从亡书出现的原因、亡书现象的重新审视和定位以及防止亡书的方法三个方面对宋代学者眼中的亡书问题进行总结和阐述,重新看待亡书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代学者十分关心亡书问题,关于亡书方面的论述也比较多,本文从亡书出现的原因、亡书现象的重新审视和定位以及防止亡书的方法三个方面对宋代学者眼中的亡书问题进行总结和阐述,重新看待亡书问题。  相似文献   

7.
元代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内容丰富,更出现了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是当时全国刻书印书最活跃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本文采取考证的方法,就元代安徽的刻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元代安徽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准同种书是指在内容方面与一书相近或者相关的书。准同种书的确定应坚持整体原则、内容原则和实用原则,其复分包括同一书的参考书、同一教材的配套书、同一书的附录、同一责任者的同类不同著作以及同一传主的不同传记著作。  相似文献   

9.
在儿童图画书的亲子阅读引发童书市场热潮的同时,帮助儿童从图画阅读转型为文字阅读的桥梁书也逐步受到出版界的关注。本文通过阐述桥梁书的概念和出版现状,梳理桥梁书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引出对桥梁书出版细分市场开发的思考,旨在探索桥梁书的出版规律,深耕桥梁书内涵,开启桥梁书策划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书天堂》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书人的书”,还是一本“关于书地的书”。精致的包装、悦人的享受,钟芳玲的《书天堂》更像是一部爱书人为书行走天涯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童书出版在改革中快速发展,童书市场态势喜人,年出版童书品种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中国已经成为童书出版大国,并正向着童书出版强国迈进。童书出版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童书出版业正沿着市场化的道路前行。我国童书出版正在由数量上的繁荣向质量上的提升转变;在不断  相似文献   

12.
两宋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资料丰富,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文章采取考证的方法,就两宋安徽各地书院及各类学校的刻书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两宋安徽学校的刻书成就。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两本关于书的书,日前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和孙卫卫,书的名字分别是《爱读书》和《喜欢书》。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在序言中称赞两书是爱书人的宣言,爱书人的心声,希望更多的人喜欢书、爱读书。  相似文献   

14.
张鑫洁 《图书馆》2023,(5):108-114
集藏书家与刻书家于一身的曾国藩,其藏书偏好与刻书理念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曾国藩藏书喜初印本,包括清代官刻初印本、清代大藏书家私刻初印本及套装书的初印单行本等。正是基于对初印本的热衷,以初印本为校刻底本是曾国藩刻书的首要原则。初印本颇为符合曾国藩“方肥清匀”的刻书审美,亦影响着金陵书局的刻书版式。而曾国藩的读书偏好亦是金陵书局选择刊刻书目的关键因素。作为金陵书局一把手的曾国藩,无论是在刻书版式的要求上,还是在刊刻书目的安排上,都对金陵书局有着直接的影响。金陵书局之所以颇有盛名,与曾国藩的藏刻书理念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有了好的书,才能吸引读者,书有自己的读者,读者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书,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出版有生命力的书、有价值的书、长寿的书——精品书,而非跟风书、快餐书、铜臭书、市场奴隶书——速朽书,是品牌经营最起码的要求。因为,品牌经营的目的,无非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的积累和传承,甚至超越了人和时代。  相似文献   

17.
蒋鸿标 《图书馆杂志》2001,20(12):17-18
书次号是各馆区分同类异种图书的次序号,只有特殊性没有普遍性,因而无需统一每种书的书次号;书次号方案与书次号的选取是分离的,即统一书次号方案是一回事,书次号的编码又是另一回事,统一书次号应理解为统一采用某种书次号作为排列同类书的依据,而不应理解为统一每种书的书次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大量史料的分析,对曝书的概念、晾晒的对象、曝书的时间等误解进行了探讨,认为"曝书"并非在太阳底下晒书",曝书"的对象并非仅限于书籍,并非只有农历七月初七才可曝书。  相似文献   

19.
明代安徽刻书地区广、规模大、数量多、质量精、内容丰富,是当时著名的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明代安徽地区的私家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明代安徽私家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