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周文作品的研究,多是直接从颇具地域特色和暴露性质的内容或是少加修饰、不求技巧的形式入手,尚无人问津频繁出现于其间的“黑”、“白”二原色。文中大量“黑”、“白”两色的描写,不仅反映出川康边地景致和风物殊异的视角特征,更因色彩的烘托、对比和象征强化了作品的暴露效果,浓厚了悲剧氛围。同时“黑化”的边地又以不求藻饰、近乎“白色”的表现方式和盘托出。“黑”、“白”交替,将鲜为人知的“边荒一隅”永远镌刻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新教材里选用的课文《看戏》,是一篇反映文化生活的作品。文中形象生动的场面描写、声音摹拟以及精炼扼要的剧情概括,显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 一、场面描写 全文开头,连用了三个“静静的”来烘托剧场里开场前氛围:“公园里  相似文献   

3.
雨滴泉流松涛声,鸟啼马嘶鹿鸣声,欢歌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 “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声音”的描写比其它事物的描写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要如何描写好“声音”,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善于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作者,巧用多姿多彩的方法将“声音”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如闻其声,绕耳不绝。赏析精彩的“声音”描写的范例,剖析其手法与技巧,对提高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几乎是一夜之间“,可爱淘”成了中学校园里被提及最多的名字,而两本出自这个19岁韩国女孩之手的文学作品也成为校园里最畅销的青春读物,其中与“韩剧”风格如出一辙的“完美风景+简单感情+型男凡女”,已成为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主人公形象。我们不妨听听来自同学们的声音——徐婷慧:韩式小说在感情处理上比较外露,再加上翻拍的电视剧中的主角都是同学们喜爱的明星。比方说,《浪漫满屋》里的男主角Rain就是笑起来很可爱、很有观众缘的那种。高凌芳:韩式小说的情节比较感人,属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喜剧型的作品,让人轻松愉快;悲剧型的作品,留…  相似文献   

5.
“抗争”悲剧意识的变异与“武士道”悲剧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悲剧文化的发展史上,远古以来萌生的生存的“抗争”悲剧意识始终占据着主导,又不断发生变异。本文以日本古代物语作品等为例,重点剖析古代日本民族的“抗争”悲剧意识是如何演变为“武士道”的,并对作为“美德”和“恶行”的矛盾统一体的“武士道精神”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悲剧和全面的真实性》一文选自散文集《夜晚的音乐及其他》一书。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史学创作上的问题,把悲剧和全面描写真实生活的作品加以比较,最后下结论说:这两种作品都是为人类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这个问题提得有一定道理,对于我们也有一定启发,而作者的分析也言之成理。在史章末尾,作者举出一些西方作家颇留意于全面描写真实生活的例子,(这是三十年代的老话了),也从某一个方面透露出国外“意识流”一类史学作品出现的史化背景。这些话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哈代是位景物描写高手。他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多数是阴霾沉重,庞大晦涩。历年来许多人对哈代作品里的景物描写已经多有论述,且角度颇广。本文试图从“崇高”范畴去阐释哈代的景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人物命运的渲染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四”乡土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乡土小说创作表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普遍具有的悲凉感伤的美学风格。本文通过对创作者的悲剧思维倾向、作品的悲剧主题内涵和作品的悲剧表现方式三方面的分析描述揭示出了“五四”乡土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中,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层次的美.从艺术的发展来看,越到现代越注重心灵,越注重意境,作家不仅在诗歌里创造了意境,就是在叙事的散文和小说里意境的创造和渲染也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就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了.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或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描写,才称得上有意境呢?前提条件,我以为还是“情景交融”,把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当然还不完善.不过,凡有意境的作品,我觉得的确还都是情景交融的.这不仅已为多数论者所首肯,而且也已为无数欣赏实践所证明.那么“情景交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赋”体的繁盛时期,很多作者都以神女为主题进行赋的创作,这类神女赋作品发端于屈原楚辞,都注重文辞华美,对于神女的外貌描写细致入微,带给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而赋中所体现的主题则是悲剧幻灭的,这是赋作者对于人生终极理想的追求却不得的悲剧命运观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这种悲剧命运观,使得神女赋的文学价值得到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景物描写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了解文章表面或文字本身,而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阅读时通过作品的社会背景或作者当时的思想动向品出“景”中“情”,即领悟景物描写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品出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景物描写时,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去品味“景”中“情”:  相似文献   

12.
邹创 《教师》2014,(8):128-128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人物形象,作家在作品中关注和描写社会阶层里处于最下层的小官员、小职员和穷人,通过描写这些小人物坎坷、悲惨的命运,来批判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作品,特别是描写城市人的作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构思,他始终以“乡下人”的情结,以“乡下人”的眼光去观察和描写“城市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月牙儿》是老舍最为称道的优秀短篇 ,老舍一贯以“幽默”著称 ,但在这篇小说里没有一句幽默的话。因为作家想着的不再是“随便说笑话”,而是描写旧中国社会底层骇人听闻的悲惨现实。作品宛如一支呜咽的二胡曲 ,如泣如诉地叙述了一个纯真、善良 ,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姑娘在生活和重压下 ,不得不步母亲后尘沦落为暗娼的悲惨故事。作品中 ,那冷冷的月牙儿多次出现 ,它既成为文章的标题 ,又是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 ,具有多种艺术功能。首先 ,它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见证 ,是贯穿全篇的感情线索 ,由它引起的诸多联想 ,沟通了情节 ,连贯了结构、铺陈了…  相似文献   

15.
虚构作品中,读者可以聆听到叙述者和作家的双重声音。叙述者以直接叙述和心理描写或"叙述者干预"的方式向读者传达其声音和表明其对故事中人物及事件的立场以及自己的价值观。作家也可以介入到作品中以多种的形式传达其声音。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使用了"作家介入"表明了虚构作品中存在作家声音,并对作家声音的表现形式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雨滴泉流松涛声,鸟啼马嘶鹿呜声,欢歌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 “声音”的措写比其它事物的描写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要如何描写好“声音”,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善于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作者,会巧用  相似文献   

17.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描写了一个试图摆脱悲剧命运却惨遭失败的悲剧人物。作品以其浓重的迷惘和悲剧色彩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8.
感情是作品的灵魂,是生命的支点,其表现通常有两种:一是直抒胸杯,感情凸然于行文之上,显而易见;二是隐茂于字里行间,这就需要读者深思揣摩,将作品中的感情酝酿,着色,还原“成片”,从而把握作品的命脉。透视景物描写把握主题。景物描写有两种: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其境或深远、悠邃;或苍凉悲亢;或大气磅礴……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驿路梨花》表达的是“学习雷锋,助人为乐”这一主题,然而作品中却在梨花上巧妙着色用笔:那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花瓣的梨花———把“我们”带入了意境优美的茅草屋…  相似文献   

19.
胡宝林 《学语文》2008,(4):20-20
俗语“寡妇脸”,用以骂人。“寡妇脸”到底是怎样的脸,我们不如找一个看看。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就对“寡妇”祥林嫂进行了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三次都写到脸色。我觉得“脸色”的描写同样不逊色于“眼神”,不逊色于沦为乞丐之后她手上那根“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和竹篮里的“空的破碗”。扣住“脸色”是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20.
用传记学批评方法可以看出,鲁迅的《呐喊》中的14篇作品可以分为“对社会”与“对个人”的两种声音。同时,对农民、旧读书人、先驱者及“我”等4种人物的描写也可以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