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是国家政治生活领域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性社会领域,它表征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分.市民社会的生成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与德育改革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一方面,变革德育的精英化取向,使德育能够获得相对的独立性,是市民社会发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市民社会萌生的特点和它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也使这一转型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法治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其在法治运行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向市民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法治建设的困境在于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构筑法治的深层社会根基,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概括出抽象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市民社会形象给予历史区分,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个重要成就。它不仅决定了马克思既对现代政治国家进行批判也对现代市民社会进行批判的革命彻底性,而且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正确理解现代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无疑具有社会启蒙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推进以个体主体性的生成、社会公共性的回归和国家合法性的落实为归依,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前提的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城市化过程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成长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种种条件: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养分和稳定剂;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和堡垒;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助推器;它是逐步实现社会公正的生态环境和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首次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开来,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把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国家的做法。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市民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所以,研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发展了“市民社会”的概念,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实质,科学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了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很重要的启示。重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无疑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现代法制社会的社会根基,中国正处于商事社会这一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欲建立现代法治社会与国家,就要在中国构建市民社会,也就是要推动我国商事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型,而推动这一转型要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国家与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0.
从市民社会发展与国家社会建设的角度考察执政党的整合功能,或许能给我们提供理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新思路。清末至近代以来,市民社会出现并成为一种独立于国家权力以外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中国,这种力量在蛰伏之后,再次出现并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其实,市民社会与政党有着天然的联系且密不可分。在此背景下,加强执政党整合功能建设,可以在合法性再造、意识形态认同、执政党组织资源及制度保障方面着力加强。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要求市民社会应该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市场经济为市民社会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建制,是其根本性动力。同时新社会阶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现实性动力。在当代研究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形成了所谓的市民社会话语系统.我国理论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及其新的发展趋势等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不仅仅是批判的,他对市民社会有两种理解:一是其特定意义,即在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分析和批判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二是其一般意义,即充分肯定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是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诞生的标志。在1848年革命之后的相关著述特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并未放弃对市民社会的一般性理解。通过批判国家过度管制市民社会的历史倒退现象,马克思强调要解放市民社会,实现"社会机体"的合理发展。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准确内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入手,剖析了西方现代性进程,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市民社会又是承载现代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实践领地;由于市民社会内蕴着深刻的矛盾,因而必须超越“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即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按照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社会在中国曾被称为“市民社会”,并且沿用了黑格尔的批判,对公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存在严重的忽视。事实上,在开放性的工业社会条件下,公民社会正可以成为市场经济下自主、个性道德观的培育空间,同时为推动民主政治和公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创设平台,特别是对今日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熟人社会的状态,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注入普遍性内容;另一方面它倡导理性、平等的交往原则,可以化解社会冲突和对立,通过催生公民道德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和社会基础。保持一个活跃的、强大的公民社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但还面临许多发展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扬弃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与国家为市民社会服务的立场,展示了国家权力逐渐回归社会的方向。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树立科学的社会——国家观,构建一个与国家适度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在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质与气派的新鲜经验。随着中国政党的介入与定位,中国社会发展出现了结构性调整与范式转向,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优良排序和相互增权的发展趋势。面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政党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实现治理再造,实现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