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华 《新闻前哨》2010,(7):28-30
中国水运报刊社是由中国水运报和中国水运杂志于1998年合并组建的,目前有"一报一刊"和三个网站,即中国水运报、中国水运杂志和中国水运网、中国水运研究网、中国航行通告网。  相似文献   

2.
徐黎黎 《大观周刊》2011,(29):92-93
世界动漫蓬勃发展,中国动漫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针对中国动漫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动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动漫的出路。中国动漫应该改进观念,创作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中国动漫的关键是国家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国际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交流的角度,阐述中国图书馆学国际化和国际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发展变化历程,认为近一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发展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国际图书馆标准的中国化、国际信息技术的中国化和国际图书馆理念的中国化三个层面,建议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应该在国际上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宣传中国图书馆学思想,推广中国图书馆界的创新,共同促进全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4.
总结10年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缺失、中国新闻史过分依赖革命史和政治史、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仍未解决。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借鉴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宏观视野审视100多年来丰富的新闻史料,培养研究的自信力,着力研究民族新闻史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5.
王曦  许可 《新闻世界》2011,(8):218-219
现代社会中,广告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中国元素则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着眼于中国广告中中国元素的特点和现状,讨论了中国广告和中国元素融合的潮流和正确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确的运用中国元素,增加广告的文化附加值,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通讯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通讯作品,除前文提到的光辉范例以外,还有其他一些以写通讯见长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新闻工作者所写的通讯。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作品。(一)作者被古老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所吸引,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题材的通讯。也可以说,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造就成了他们的通讯作品,他们的通讯作品又鼓舞了中国人民,也影响了中国通讯的发展。例如对中国人民正义事业作出重大贡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经验的时代叙事,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和时代意义,以国际出版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国际传播,是以文化商业行为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机遇,对客观提高中国话语权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国际出版不仅可以积累中国话语体系的素材和术语,还可以争取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通过中国发展主题赢得国际出版市场的认可。中国出版界应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强与欧美主流跨国集团在国际出版市场的合作,将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融入国际出版产业链;持续扩大出版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探索多视角的叙事方式,以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多语种出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8.
李文瑾 《新闻世界》2009,(7):119-120
近几年,中国元素大热,而中国民族奢侈品牌在其中却相对显得静默。2008年被誉为中国年,但是中国民族奢侈品牌却鲜有动作,国外奢侈品牌却充分借用中国元素进军中国市场。本文就中国奢侈品市场现状和中国民族奢侈品借用中国元素时面临的尴尬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果核模型对民族品牌借用中国元素突围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形成了他们进行知识服务、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既在北美图书馆界提供中文文献资源服务,又在海外中国研究领域进行学术活动,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在职业身份、学术追求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共同认知,促生了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这一专业组织的出现,标志着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共同体的正式形成。本文立足于海外中国研究和“文化中国”的学术背景,从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角度,对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及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进行了系统考察,希望在呈现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共同体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同时,揭示出这一共同体对于中国图书馆服务转型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图3。表6。参考文献40。  相似文献   

10.
新闻学是中国社会科学许多学科中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1918年,北京大学增设了新闻学课程,同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并出版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刊物,从此开始了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历程。1998年是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创始80周年。纵观中国大陆新闻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一、1949年以前,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逐渐起步;二、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曲折前进;三、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和传播学教育和研究的迅速发展。一、中国新闻学的逐渐起步(1918—1949)…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多年赓续传承,历久弥坚,这种生命精神就是中国文化得以长期稳定发展并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征程中依然存在输出不畅、表现缺失、认同乏力等现实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在实施媒体"走出去"的战略当中,中国媒体要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国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出版史和出版工作的性质中国出版史是中国文化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专业史,它专门研究中国出版工作和出版事业(包括出版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中国文化的主要部分是中国的学术。一个国家的学术文化,离不开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图书。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是指南针、火药、雕版印刷和造纸四大发明的国家,是世界文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本土企业无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细胞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者。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映证和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这样一个颇具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对于优秀本土企业家管理智慧和个人魅力的系列梳理尤显其价值和意义。中经企业管理《如是说》系列丛书可谓恰逢其时,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  相似文献   

14.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印刷集团公司主管,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科印传媒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协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将于2011年11月14~1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给予很大的关注,有关专著、论文集、史料辑、部门行业史出版了很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的鸿篇巨制《中国近代经济史》更具有代表性。该研究室将中国近代经济史划分成不同阶段进行研究和著述,已获得的成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上、下册)和《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中、下册),由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9年和2000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8—1937》和《中国近代经济史1938—1949》在继续研究和著述中,将陆续出版发行。届时,《中国近代经济史》将以一部完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和国际化策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性质和国际化性质的研究,通过中国纪录片商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不断促进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中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际间各种较量和竞争日益增强,我国日渐加强对文化的宣传和重视程度。本篇文章简要概括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对中国纪录片商业化和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有关改进中国纪录片商业化和国际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林彦凤 《新闻窗》2013,(6):92-92
"不理解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就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本身。"①  相似文献   

18.
王石泉 《新闻记者》2012,(10):83-87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受世界关注的程度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在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软实力"(soft power)要远远落后于其经济增长的"硬实力"(hard power)。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国的对外形象塑造,加大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开展中国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公关的力度,树立中国健康的国际形象。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一些必须的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印度佛教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促成中国历史上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的第一次大交往。在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其必然会受到中国本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双向影响和深刻改造,呈现着佛教中国化和化中国的历史面貌。佛教中国化的广度、深度都极为深刻广博,历经了一个逐渐发展、稳步完善、渐进成熟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和平崛起和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导致传播格局的重构。如何让传播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支点,扎根于中国土壤的儒家文化和东方智慧成为中国主张的基本元素。中国学派积极融入国际传播格局的核心圈,发出中国学人自己的声音,以本土化的学术宗旨和自主性的创新立场,促进亚洲与全球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