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获取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初级的“官能欣赏”以外,还必须进入中级的“感情欣赏”和高级的“理智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对音乐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潘大华 《师道》2007,(3):24-25
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母语”水平——对汉语语文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一种“补课”的需要,而且是从全面培养“人”的战略角度考虑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增强人文精神、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从1981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张倩 《教育学报》2003,42(7):7-10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多年来的教育目标 ,然而从这些年的教育实践来看 ,对“全面发展”的片面理解却广泛存在着。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出发点 ,结合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 ,对四种主要流行的片面理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4.
面向文科专业学生开设"数学欣赏"选修课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向文科大学生开设“数学欣赏”选修课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教学体系宜采用松散的“选讲”,教学内容要突出数学创造的曲折艰辛,数学应用的伟大力量和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文科学生需要对高等数学概貌的了解,“数学欣赏”应该在揭示数学的“真、善、美”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多年来的教育目标,我而从这些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对“全面发展”的片面理解却广泛存在着。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出发点,结合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对四种主要流行的片面理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6.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其中,审美教育比之技能技巧的培养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的美术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轻视美育,片面地理解“术”育,为画而画,  相似文献   

7.
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的一种研究方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本文从“何为教育叙事研究”等五方面对这一概念做全面的阐述和反思,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这一新兴研究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场景,既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作家虚构、想象的产物。作为课堂教学语文课,老师可以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便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如果要一一对应地对作品中的每一个情节进行“演示”,忽视作品的虚构和作家的想象,乃至作品中有意形成的“空白”,千方百计地找到其“破绽”,则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乃至文学欣赏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确实存在着一些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或心理不良的“问题学生”。产生这类学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本身,而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方法失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业、心理、人格等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施以传统的人文关照和道德理念教育。给予学生以挚爱、宽容、理解、尊重、欣赏和引导,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对话,使之自信、自尊和自强,“问题学生”将不再成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曹亚男 《中国教师》2006,(12):40-41
新《美术课程标准》在“欣赏.评述”这一领域,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以下以欣赏教学中的例子对其进行具体阐述。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按教科书那五香干大小的图片进行欣赏和解读,他们所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充分的,更谈不上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镇、农村学校的学生没有机会到博物馆或展览馆去亲身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  相似文献   

11.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书与文章似乎汗牛充栋,大家都会谈到欣赏中何为"听懂",也即有效教学的问题.为此,对欣赏的方法和途径也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比如有些论者特别强调聆听音乐本身,认为就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样,听的遍数多了自然也就对音乐有了很好地理解;也有一些人比较重视音乐本体的分析,认为只要感受音乐本体要素、理解音乐的结构,就能很好地把握住音乐;还有的非常关注音乐的相关背景,认为这是准确理解音乐的前提;更多的则是把这几个方面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更深入地欣赏音乐.笔者认为,对音乐欣赏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是必须的,全面理解和把握音乐是"听懂"的保证.眼下对何为听懂音乐的讨论,某些观点已经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甚至认为只要去体验和想象就行了,听懂与否不是个问题.这事关音乐欣赏教育的根本,值得深入探讨.这里,笔者主要想结合一个音乐案例,谈谈这个大家都非常关注又众说纷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宽进严出”为基本原则的开放性成人高等教育,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较为理想的教育模式。但是,目前不论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宽进严出”如何理解,各种观点见仁见智。纠正对“宽进严出”认识上的误区,科学、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宽进严出”原则,对于深化成人高等教有体制改革,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复升 《现代语文》2007,(7):118-118
我们这里所谓的“旁逸”,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叙述正事的过程中,突然插进一段似乎和本文无关的人和事。对此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必须指出,“旁逸”不是节外生枝,也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赘疣和狗尾。它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和叙事方式。对它的理解比一般的修辞和叙事更为复杂和曲折,因为要正确理解它,必须和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深层含意相联系,方能窥探个中奥妙。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革之一就是变讲课为对话 ,《语文课程标》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表明 ,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这种对话分为两种 :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 ,包括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地进行精神交流 ,实现这种对话 ,它要求教师的 ,不仅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悦纳学生的情怀 ,更要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达到“多种规定的综合”。本文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认为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又是一种理想人格和社会境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艺欣赏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过程中,对于那些谙于艺术、欣赏时又能凝之于神,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欣赏主体来说,其神经、经络因受文艺作品的“刺激”,必然产生特殊的兴奋或抑制,从而“致病”或者“治病”。  相似文献   

17.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散文”、“对史”是《广雅疏证》用以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异同关系的训诂术语。《广雅疏证》中“散文”共用了26次,“对文”共用了29次,涉及的同义词共31组。全面而系统地剖析了所有这些同义词之间的词义关系和差异状况,条分缕析地进行具体说解,将会深入理解“散文”、“对文”这对训诂术语的性质和用法,并对进一步了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有关同义词“有同有异”的词义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云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Z2):55-56
唐诗“意象”异彩纷呈。本文就“意象”的渊源,“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透过唐诗“意象”,去领略“意象”内涵、体会“意象”意蕴、欣赏“意象”之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农家乐"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家乐”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旅游学界对其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通过对部分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从“农家乐”旅游的定义、缘起、类型、意义、优势及特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个案研究、前景八个方面对这一旅游产品有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