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福建教育》2011,(11):5-5
李长吉在《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撰文指出,课堂讲授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缺乏必要的文化品位。其主要表现为:因过于强调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课堂缺乏理想的指引与智慧启迪;课堂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元素受到冷落.讲授内容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保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社会进步与学科发展所带来的新文化不能及时引入课堂:讲授方式上过于依赖思辨与说理.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中语文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提到的“城北徐公”之美,《恰到好处》转述的“东家之子”的美,《芙蕖》注释“效颦”涉及的西施之美,都为学生津津乐道。鉴于斯,我试图在课堂上实施审美教学,结果,行之有效,深受鼓舞。 我跟学生讲,“东家之子”的美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美是有客观标准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像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所作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的时候,教学内容、课堂氛围和思维流量,就像一个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总结梳理自己20多年  相似文献   

4.
《恰到好处》开头一段写道:“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地描写‘东家之子’的美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稍微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就不美。”  相似文献   

5.
王若虚错了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战国时期楚国作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家之子”天生丽质的两个佳句。文章妙手天成,历来为人传诵,都说写得好。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1,(84):4-6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暴露出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过于注重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地位,并且互动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进去。因此,加强小学课堂情感式师生互动,有利于师生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让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全面的发展,这也有利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能够更有效率,还能提升自身素质,将小学课堂构建得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初中构建生成性课堂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成为热点问题,多年来,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强调结构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精炼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之前将程序精心设计出来,通过众多疑问引进新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严重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忽略了在教学中创造生成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课堂教学不能过于局限,也不应当过于拘泥形式,提前确定的目标应当能够开放地纳入课堂体系中。生成是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指标,也是当前初中教学的重要改革之一。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生成性课堂构建作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战国时期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一文里对“东家之子”的描写。东家之子之所以美,是因为长得恰到好处。我们干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不及,则缺乏火候,达不到目的;太过,则过犹不及,失之偏颇。语文教材及其?..  相似文献   

9.
“饭前开胃菜”的特点是菜肴数量少.具有开胃作用,能提高食欲.课堂导入就如一道“饭前开胃菜”.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一个死板、落入俗套的课堂导入则好.比一道难吃的“饭前开胃莱”.不但不能增加食欲.反而败了胃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减。本文从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原则入手.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七年级下册)《生物》(八年级上册)《生物》(八年级下册),对初中课堂导入技能加以详细地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楚国的作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子”的美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上引那一段话,也很出名,不少人曾加以引用,并断言善于描写一个人之美者,莫如宋玉了。  相似文献   

11.
战国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邻家之子时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邻家之子究竟有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到底有多美.这一切从语言文字上无从得知。汉乐府《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实现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价值的三维目标。因此,要想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师不能一味地占据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累计知识储备空间,也不应该过于追求教学环境、学习形式的变化,而是要通过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与美感,进而真正落实新课改中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上课时,课堂上突然响起口哨声;全班学生的眼光都会盯着老师,看老师如何处理。老师如果听而不闻,意味着默认这种违规行为,也显得无能。若认真查究,既耽误时间,又可能节外生枝。如像通常以泛泛的批评不了了之,学生也司空见惯。并不能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科学研究》杂志先后刊载两个以不同方式应对学生吹口哨的案例,都有一定成效。鉴于吹口哨只是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的违规动作之一,而这两个机智处理吹口哨行为的案例,对于应对同类事件也不无启发,故不妨一议。  相似文献   

14.
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课堂语言形式,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得好,则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层层深入。然而,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提问存在提问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15.
这是讲以模糊的数学手段表述模糊现象,通过模糊的逻辑方法体现精确。此思维方法并不同含糊、含蓄,就精神实质、思维逻辑说,是一种各知识领域本就潜在共通的思维形式,只是在数学明显反映出来。文学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观念和原理有特定效果。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  相似文献   

16.
南朝宋代临川王刘义庆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世说新语》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炼,是《世说新语》语言的第一个特色,也是主要特色。记言或记行,“明畅不繁”,“简约玄澹”。所谓“不繁”,“简约”,即指文字的精炼。《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一般只有几十字,长则二百字左右,短则十字上下,其意己显,而遣词造句,虽不是字字珠玑,却也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德行》篇载管宁见黄金“挥锄与瓦石不异”,而华歆“捉而掷去之”。达官贵人路过门口,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废书出观”。文字简洁,鲜明地表现了二人品  相似文献   

17.
徐斌 《中学文科》2007,(8):2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了各科课程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  相似文献   

18.
很早就凄过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且不管登徒子与宋玉之间的一段公案,但文中火于“东家之子”的描写,却令人拍案叫绝,目:“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其身段、肤色都美丽得无可挑剔,恰到好处。也就是说适应了人们的评判标准,符合了审美的衡量尺度。世间的万事万物也不例外。尽管有时候为了纠正偏颇,不得不“矫枉过正”,但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最终还会使用客观的符合事物本身规律的操作方法和评判标准,即恰当的“度”。  相似文献   

19.
模糊和精确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在语言学的范畴里,两者却又是和谐统一的,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造了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人们往往忽略模糊语言的重要性,然而,模糊语言的地位也是何其重要啊。例1:“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例2:“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认为,构建健康交流新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