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耶洛夫斯基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兼具诗意美感和形式哲学。他探讨个人生命的两难选择、宿命与道德等尚待解决的命题。他以出色的视觉镜头、主观视点与客观视点的同一建立得到观众对其电影的认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文本不是简单的感性描述,而是经过精心选摘,形成可供挪用的叙事结构。文本内部秩序井然,使得“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缠绕变成了一个能够作用于不同角色的符号世界。“作者”作为一个自主性的主体,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与众多影片和观者形成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以"己"出发的自我主体论观点,以此作为我与他人关系的道德基础在逻辑上是无效的。由于功利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越来越盛行,他者关怀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欠缺,走进他者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因此,必须在道德教育中重塑"他者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并通过与他人对话、沟通来实现与他人的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大学校长角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何在现代大学治理中发挥中国特色,既需要扎根本土,也需要放眼世界。从实践层面,当前大学校长角色评价存在外部评价不够全面、自评实现困难、特色评价不足,尤其缺乏来自道德和情感等维度评价的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主体间性视角与认同理论在内在学理上的一致性允许研究者借鉴相关因素进行大学校长内外部角色认同评价。该研究制定了"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关键事件访谈表"和"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相关利益者访谈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理论因子的检验与修正。调查数据显示,角色冲突、角色危机、角色认同为共同认可的客观存在,尤其是对教育家校长角色的追求及相应角色表征的选择呈现一致,但在大学校长的权力类型和角色支持上具有差异性选择。研究继而提出应深度关注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自我认同、辩证看待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他者认同、找寻大学校长角色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社会科学在表述“他者”时遇到的挑战以及随之而来一些学科在认识论方面的转型或突破,接着指出这些转型或突破存在的问题,即“他者”仍旧是被另外的“他者”研究的对象,最后论述了“自我表述自我”及其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王茵 《文教资料》2012,(32):15-17
本文试图以"主体"、"自我"为关键词,将之与"他人"、"主体间性"的关系为索引线延展,将拉康文论中的"镜像说"、"三界说"、欲望理论间建立联系,并结合文学理论中对主体与身份认同的研究,指出拉康将语言学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并将之运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它集中体现了拉康开启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文论中以主体无意识为内核的哲学本位。  相似文献   

6.
从“他者”到“自我”:试谈语文课程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打破"单面"的"他者"文化的束缚,更为完整地帮助学生解读真实的世界、人性和生活经验,防止学生沦为缺乏反思与批判能力的文化奴仆,本文提出了要从发现被隐藏的他者世界和人性开始,打破现有语文课程文化所存在的完人的模型、生活的镜像、发现生活选择的代价,进而完整地认识他者世界,并以此为中介,最终进入自传反思式的自我关照,实现课程文化和学生角色的"自我"转型,实现课程最终为学生自我的真实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它既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同样也是文化、艺术等国家软实力的呈现。电影作为一种现代综合艺术形式,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影创作与国家形象的"自我"与"他者化"构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电影构建国家形象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以"自我"构建为主体,二是从"他者化"中寻求自身的完善,三是强化民族心灵史与社会生活史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来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价值论或教育价值取向,旨在说明教育是一个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倡导主体教育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面对现代哲学对主体性理解的偏狭特别是过分夸大主体性,列维纳斯提出了为他的、相异性的具有他者性的主体思想,同时阐发了外在性思想的要义,强调为他性、非对称关系的伦理关系。其"他者性"的思想对全面理解主体教育、合理选择教育价值取向,乃至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叶飞 《江苏高教》2012,(2):123-126
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的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关心他者、关怀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但是,这种以关怀他者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道德视角,往往容易被误解,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观念误区。道德教育的"他者"意识和"他性"思维应尽力避免利他主义、为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理解误区,以普遍正义、人我共存的道德理念为基础,践履协商共识、宽容开放、关怀尊重等价值原则,促进学生的"他者"意识和关怀意识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对"他者"的人格尊严以及生命存在的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10.
艺术家通过自画像这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同时在反思真正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他者的比照和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自画像中的自我与他者,找寻自画像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出现了对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探讨。通过对这两种师生关系的再审思,引入列为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试图建构他者伦理学语境下师生关系的样态。他者伦理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伦理关系,表现为师生关系的不对称性,教师对学生的无限负责,以及时间观上对现在性时间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国娜 《海外英语》2012,(11):230-231
该文通过对《黑猫》中他者的剖析,来揭示人性的邪恶和悲哀,进而找出主人公走向毁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他者"理论是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运用"他者"理论对《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斯坦利和布兰奇进行分析,分别从性别上、社会地位和文化上等方面分析布兰奇"他者"地位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他者”视域与和谐理论——从“我是谁”的追问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是谁的追问、自我意识的产生以及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等三个角度,阐释自我掩盖下的他者本质。文章认为,主客二元结构下的主体独语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谐理论中引入他者的维度可以克服主体自身的局限;承认他者的存在与自我的不足,是认识不断超越自身、进入新境界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5.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是以犹太教为背景的,不过他在利用犹太教过程中对之做了适合于他自己“他者”理论的改造,因此在他那里,“他者”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之中抽身而去而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者,这样勒维纳斯就使得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后现代伦理学中被“他者”所占有,而“主体”真正地回归到自已“道德孤立与自我负责”的道德“原初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中,文化的多样性正接受着文化同质化,文化霸权的挑战。由于差异,各国文化对于他者文化怀有不同的歧视,抵触或是恐惧的心态,从而引起文化冲突。本文试图阐释他者理论,探讨他者在自我构建和完善过程中的作用,为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他者文化做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要悟  柴楠 《教育研究》2015,(2):102-109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为他者"是法国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根基,其核心就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伦理指向,以他者唤醒自我的伦理意识,实现伦理主体的重构。库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同样的的伦理向度,小说特有的伦理内涵值得深入挖掘。库切立足于伦理的高度,以超越政治和种族的视野,将南非所经历的的沧桑与不幸纳入伦理学的观察视角,向读者呈现他者弱势群体在残酷的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存困境,执着地表达着自己重构伦理主体、重建自我与他者伦理关系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具有悖论性,这既因他哲学中存在的超越倾向,也因他对犹太教“他者观”的改造,这样他之“他者”就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中抽身而出并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而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他那里就被“他者”所占有并出现“形而上学化”,因此必须辩证地理解其“他者观”,而不为其理论优势所制约。  相似文献   

20.
华语文本中"他者"的因素相对于其他语言的文本来说,出现较晚成熟也较晚.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华语文本中的"他者"本身就带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晚熟"现状.在很多文本中,这种带有特殊叙述策略的"他者"形象说到底,就是一种不成熟的符号与象征在现代文本中的时隐时现.如何解构这种悖论?需从叙述策略这个大问题出发,解构文本中"他者"的叙述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