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志愿文化意味着个体对于他人、对于志愿组织、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的担当,一种坚定的、与权利和义务相当的承诺,一种自觉的公民精神。自在的志愿文化与自觉的志愿文化对于志愿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志愿文化的发展要以自在的志愿文化为基础;自在的志愿文化有待于发展到自觉的志愿文化。以理性的认识、自省和反思精神为特点的自觉的志愿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志愿文化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弘扬雷锋精神的道德主旋律中,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所反映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昭示了社会个体自觉地追寻真善美的人生理想,是公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符合社会成员自主性养成、政治认同感养成和社会治理结构改善等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社会责任”中明确提到“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4.
程娟珍 《成才之路》2023,(17):29-32
“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的准则。传统“义”文化的精神意蕴体现在礼仪风貌、恰当适宜、公平正义和情谊仁爱几个方面。传承发展“义”文化,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以恰当适宜为尺度,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实现共同发展;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实现文明和谐。在新冠疫情发生期间,“义”文化既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也是互帮互助的众志成城,更是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5.
关于“志愿失灵”问题的探讨是对近几年中国志愿服务快速发展中所遇到问题的积极反思.大学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志愿服务中出现的“志愿失灵”问题在大学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文章立足于大学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其“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并重点从政府和大学两个责任视角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政府和大学对大学志愿组织多头管理中存在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探讨了各自在校正大学“志愿失灵”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使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联,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育作为文化形成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应负有文化责任而备受关注。国际竞争的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大,我国的社会生产还不发达,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使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文化失范问题。我国教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然的文化责任主要有:1.当代教育首要的文化责任就是引领社会文化紧随时代潮流,形成占主导地位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和谐文化;2.发扬国民教育的培养功能,养成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3.从知识取向向人文关怀和科学文化取向转型,培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建设人才;4.进行文化教育,形成体现和谐社会价值观念和教育本性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7.
为弘扬时代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大学生志愿团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汉语志愿服务活动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合力引领志愿者,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建立志愿组织、完善管理机制,整合精品课程资源库,调动社会资源,搭建志愿服务立体平台等路径,形成大学生汉语志愿服务的长效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自信提出后的文化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到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与旅游志愿服务发展新阶段,大学生成为文化类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品牌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规范与水平,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然要求,是“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实践创新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品牌管理,需要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扩大影响力;开展品牌共建,不断拓展外延力;坚持常态长效,不断增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化体现在产业层面和文娱层面,而更为重要的体现是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助于打造青岛和谐、温暖、幸福的文化形象,赋予城市持久的文化魅力。在志愿服务工作上,高校具备开展优势,也负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应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让志愿服务精神进入大学生价值理念,让志愿服务工作成为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大学生将成为播撒志愿服务精神的使者,他们的志愿活动将促进和谐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高校志愿服务是彰显人的情志涵养和文化自觉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实践方式,它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与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存在。与传统文化伦理进路一脉相承,与大学精神旨归相得益彰,与个体价值养成互融共生是志愿服务的文化内生力逻辑;坚定正信力,涵养爱善力,增强恒志力,磨炼担当力,提升亲和力,夯实创生力是志愿服务的文化情志力指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救援抢险、大型活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政治价值.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制定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的制定;培育志愿文化,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文化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实践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理念的有效载体和体悟人生社会价值的有力平台.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存在制度化有待加强、志愿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志愿服务环境有待改善等现实困境,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志愿者能力、营造志愿服务育人氛围等方面,探索志愿服务文化培育的...  相似文献   

13.
马越 《中国德育》2009,(6):90-92
一、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背景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志愿服务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1993年起,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服务,倡导全国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地方本土文化密切相关,在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里,始终融汇着地方文化的精髓。地方高校的文化自觉,考量的是高校软实力建设水平和文化意识,与学校的文化导向、文化包容、文化创新有密切关系。地方高校文化服务的责任担当,考量的是高校社会服务的绩效和能力,更是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化自觉与文化服务的责任担当,高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需要形神合一。  相似文献   

15.
伴随全球化和文明多样性的进一步扩展,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应积极追求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培养自我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而高校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德育功能创造性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及多元文化中的共生性人格。展现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我校以“悦行志愿”为突破口,以弘扬“志愿精神”为主线,通过课程培育、活动发展、岗位践行等主要途径,引导师生立足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动中体验乐于担当、悦在助人的志愿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9,(4):13-17
阐述志愿服务实践是弘扬妈祖文化的有效载体,体现在主体方面,妈祖文化对志愿服务实践发挥着个体文化濡化、群体自我认同和社会心灵契合的功能。探讨妈祖文化融入志愿服务实践的路径:加强妈祖文化角色中的志愿服务主体协同融入,重视妈祖文化节日中的志愿服务养成教育,建构妈祖文化情境的志愿服务身份范式。  相似文献   

18.
伴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及体制转轨,公民关注和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外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友爱思想是推进及发展当代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文化源流.友爱是志愿服务的实然意涵.当代社会的志愿服务作为责任公民关爱弱势群体以及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的情感与行为表达,赋予友爱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与特质.志愿服务的伦理维度就在于以型塑社会共同体成员公民气质为基础,建构涵盖陌生社会个体之间的友爱人伦关系.  相似文献   

19.
志愿精神是体现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行为之中的精神特质,是志愿服务的本质所在,是志愿者行为和感受的升华,其发端有着文化渊源,发展有理论的支持,创新需注入时代动力、体现时代价值。志愿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志愿精神现代价值的弘扬要坚定"富强、复兴、幸福"的共同理想,培养"责任、友爱、互助"的道德品质,营造"崇善、扬善、行善"的社会氛围,提供"参与、实践、奉献"的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社会组织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正如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其含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那么,具体到学校,文化自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或者说,学校怎样做到文化自觉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