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州晚报细化民生新闻,增加社区新闻版,呈现媒体直接面对受众、受众成为新闻主角的“圆桌对话”方式,受到了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欢迎。两年多来,湖州晚报社区新闻版记者真正“下沉”到基层,挖掘了一批湮没在寻常百姓家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2.
杨树立 《传媒观察》2005,(10):59-59
看到第四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的获奖篇目,我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韩凯 《新闻天地》2005,(10):19-21
这次采访是艰难的,犹如历经了一场激烈的恶战,虽时间过去将近五年,但至今回想起来,仍恍如昨天。  相似文献   

4.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田 《新闻前哨》2004,(1):38-39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快捷”是新闻的“生命”。用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电视新闻,恰在“真实”与“快捷”上大有用武之地。在多年的电视新闻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善于进行“抢拍”与“抓拍”,应是新闻记者不容忽视的一项基本功。虽然抢(抓)拍的镜头从专业技术上看,常有不够完美之处,难以尽善尽美。然而,就其画面的真实感,冲击力和生动性来看却是多少摆拍出来的画面所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6.
张骏德撰文说,战役性报道在我国新闻工作实践中由来已久,然而在新闻学术研究中却很少涉及。“战役性报道”往往是新闻媒介围绕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对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持续的或组合式的报道;或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连续的重点报道。  相似文献   

7.
毕钝 《今传媒》2006,(1X):41-41
日前,笔所在城市坊间纷纷传言:本市某区邮政局邮政运钞车在把现金从金库运往营业网点途中,运钞车司机趁押钞人员下车送钞之机,将拉着一百多万元现金的运钞车开跑了。此传言如果属实.是很有新闻价值的,但却未见当地媒体披露,便只有似信非信了。孰料。省城一家报纸很快报道了此消息,全国众多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传言得到证实。笔大惑不解:当地媒体为什么不报道此消息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当地“有关方面”发话不让报道。笔不由得又想到前几年发生的一件类似事件:当地一个金融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有关方面同样要求当地媒体“保持沉默”,不允许报道,当地群众也便只能从外地、从上面的媒体获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了。这种现象。是否也算一种另类“出口转内销”新闻现象呢?  相似文献   

8.
如果要对我国电视事业2004年的发展状况作一番回顾和梳理,就不能不提到“民生新闻”这个词。的确,这类“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关怀”的新型电视新闻形态,无疑成为去年电视领域的最大热点之一。这一点,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9.
肖伟 《新闻界》2012,(2):7-10,14
本文通过对“小悦悦事件”新闻报道的框架透视,思考大众传媒在道德共识建构中承担的角色.通过对广东五家日报的实证分析发现,媒体设置的“冷漠”框架与社会深层框架共振,唤起公众对道德议题的普遍关注;媒体通过多维框架设置、多元主体参与及多种显意手法表达,初步在新闻话语中建构起社会成员一定的道德共识;与“天涯社区”民间发贴的框架对比显示,媒介与民众对道德议题存在认知差异,媒体应予重视并通过长期互动来弥合分岐.  相似文献   

10.
电视消息,不同于报纸赋予的“消息”这一概念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称:“消息:关于人和事物情况的通报”。电视新闻画面的现场性、镜头的流动性、决定了它在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时不能像报纸似的“简要”,因为观众既希望看到关键的瞬间,也希望尽可能多地了  相似文献   

11.
晚报新闻一般要求短小精悍,可卖性强,及时准确地报道身边的新闻事实.但是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认为晚报所有的新闻都是短小精悍的,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新闻市场的需要等,晚报也可以有长新闻,这两者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各有所长,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媒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新闻凭借着各种传播媒介充斥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新闻传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本土新闻"是报纸赢得市场和读者眼球的有效途径,如何做出本地特色,适合本地需求和读者口味,本文作者对做好社会、社区和民生"本土新闻"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向前发展之本,认真学习,坚决落实“三个代表”思想是摆在每个新闻工作者面前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报道中,一个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其新闻价值由前者引发或提升,被称为新闻的多个落点。有时,当我们循着新闻事件第一落点,去追踪新闻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经常能挖掘出深层次、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16.
郑晓群 《新闻实践》2013,(11):66-68
核心阅读:一张能够打动人的新闻摄影图片,一定具有情感的张力,而情感的张力往往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影像所揭示的思想,二是画面中生动感人的细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必须要具备思“深”识“细”的能力与谋略。所谓思“深”,就是对新闻题材要了解透彻,思考深刻,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所谓识“细”,就是在拍摄新闻照片时,要善于发现并抓住生动感人、能够揭示新闻事件本质的细节。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看似荒唐与滑稽的命题,但却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党的新闻事业的权威性与公正性乃至与新闻记者本人生死攸关的命题。纵观近来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某某媒体与某某单位共同举办什么活动,比如“XX千里行”、“XX大奖赛”、“XX壮举”等等。由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提出的一个动议,又拉来了某个商家,最后完成了一项活动,结果理所当然是“弘扬了什么精神,振奋了什么精神”。而接下来一定是新闻单位或是新闻记者同商家一样得到了宣传或经济方面的利益。那受众得到了什么呢?真的就是“受到了什么精神的教育,什么理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与《永不抵达的列车》等经典灾难报道相比,复旦踩踏遇难者报道之所以遭遇伦理诟病,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侵犯了遇难者隐私,而在于丢失了"新闻共识"。"新闻共识",指的是新闻记者和受众对某个新闻事件的基础事实、社会语境、生产意义以及文本符号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知识,这样的共同知识是新闻获得完整性的基础。新闻记者如果期待新闻报道能成功地激发受众的共鸣和认同、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首先培育自身和受众间的"新闻共识"。重视受众认知,是"新闻共识"概念的核心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方安宁 《新闻传播》2009,(12):56-56
本文以框架理论分析“荷赛”(世界摄影大赛WPP,因在荷兰举办所以得名“荷赛”),在50多年的评选中构建的新闻摄影架构.并分析架构的新闻摄影框架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的新闻摄影记者.并在我们的新闻摄影大赛中有影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