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张振 《甘肃教育》2011,(3):27-27
在中小学,“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渐入人心,成为研究型教师是大多数从教者的追求。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存在着日常教学的“去研究化”和教师研究的“去教学化”,教学与研究日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新课程呼唤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锻造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校本教研,切实地实现日常教学的研究化和教师研究的教学化。  相似文献   

2.
一、“三级研究,双向互动”,建构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联动机制 “三级研究,双向互动”,主要包括学校整体“课题式”实践研究、学科组集体“主题式”实践研究、教师个人日常“问题式”实践研究三个组成部分。“课题式”实践研究由学校负责,着力于挖掘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点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建构与发展上,主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教”的问题,为广大师生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题式”实践研究由学科组负责,着力于挖掘本学科教育的意义,关注点在学科经常性问题的解决上,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为组内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一般性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的行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的教育研究存在着片面追求“一般知识”和“普遍规律”、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行动研究的引入将有利于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行动研究在研究主体、研究过程和研究目的上与以往的教育研究不同,它使教师成为研究,使教育研究成为一种教育理论工作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平等对话和共同促进的过程,一种改善教师教育行为和提高教育实践活动质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教师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背后支撑这一研究的基本理念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结构性转换,即从教育“理论中心”走向“教师实践中心”,相应地,教师教育及其研究也应从培养“技术熟练者”模式走向“反思性实践者”模式,从“规范”教师实践走向“服务于”教师实践。  相似文献   

5.
对话与融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培训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三对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参与式培训”与“研讨沙龙”两种实践形式的介绍,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中建立新型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在培训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对话关系。教师教育过程即是双方谋求视界融合,相互寻求意义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探究方式的历史沿革 教育要研究两大问题,一是理论问题,二是实践问题。理论问题从性质上说,包含三类:(1)是什么的问题,如“什么是智力”;(2)如何发生的问题,如“儿童人格是如何发展的”;(3)为什么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发生遗忘现象”。实践问题是解决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对教育这两大问题的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所来取的方法是不同的。19世纪末以前,人们一直是依赖经验习俗、直觉玄思、思辩领悟来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时期人们是运用哲学方式来探究教育问题的。何为探究教育问题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以“听课制”为格局的传统教研制度局限了广大民间语文教师的话语权。由此一方面使得语文课堂理论的产生缺失原创精神,另一方面也阻滞了理论与日常课堂实践之间的有效流通。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改革,取决于基层教师对理论自觉反思意识与日常课堂生活情结之间的有机融合。因而,语文理论研究者应把视野投向广大的民间课堂,释放民间教师的话语权,并与他们建立起富有成效的会话与沟通,这就需要突破固有的传统教研体制,倡导以“课堂志”、“课堂叙事研究”、“课堂教学案例”为平台,从教师个体、校本、区域三个层面搭建小学语文立体、平民化的教研模式,在为广大基层语文教师提供“说自己日常课堂故事”自由话语舞台的同时,释放隐蔽在民间课堂里的小学语文原创营养,从而构建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日常实践生活,开创语文学术的新繁荣。  相似文献   

8.
由于近现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影响,教师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普适性和工具性,忽视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鲜活性.现象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的精神、“生活世界”理论以及“本质直观”、“悬置”、“还原”等方法,为教师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现象学视野中的教师教育面向教育事实,回归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世界,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和人性色彩,对当今的教师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争论,产生了对教育实践的逻辑、策略的关注。在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中,分别形成了“理论实践”、“制度-实践”两种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了“理论实践”分析框架对教育实践的把握;而“制度-实践”的分析框架仍然难以解释日常教育实践的丰富形态。针对上述两种“规范-实践”分析框架的“解释残余”,引入“表达实践”的分析框架,尝试揭示教育实践在与理论、政策的张力乃至和“表达”的背离中自身独特的逻辑,并重新审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流于形式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以主题、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创建“探究式”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教师培养模式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