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的数字技术环境下,媒介技术化平台承载着文本内容的编码解码任务,也在媒介内容生产实践中被认同并延续嵌入,流程化的媒介实践进程赋予媒介记忆在形式感知、内涵赋予、意义再造方面的多元化形塑。数字生态领域的多元感知性嵌入着更多的文化记忆基因,以文化符码、意义生存和价值共识的方式感知数字媒介技术的恩惠。技术本性的内化和文本情感性的回归形成媒介技术与媒介记忆关联的深层感知,被刻画在信息交流的轨迹中,形成完整且不可或缺的记忆逻辑关联现象。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和纽带,在媒介技术观视角展望媒介记忆被书写,逻辑性关联其文本内容符号化意义感知,建构出新型的逻辑演绎关系和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2.
文化记忆是一个被建构的意义系统,关于祖先和英雄的文化记忆对于族群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传承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锡伯族海尔堪的民间传说、家族记忆以及集体记忆,共同塑造和建构着海尔堪大神的文化记忆。在其建构的过程中,传承人个人化的叙事策略凸显出对传统的强烈认同感以及进行传统阐释和"再现"的努力,并力求使文本适应当下的阅读语境,以实现其承续,由此,传承人以及他的讲述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文化记忆的建构也通过外在的纪念物、博物馆、书写等媒介形式发挥凝聚与认同的功能,从而实现文化记忆的连续性。神圣性的"精神文本"是文化记忆中的深层文本,关乎信仰、仪式和"高级秩序的真理",是文化记忆得以传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每一座特色历史建筑都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建构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空间媒介,因此探究城市特色历史建筑的文化记忆建构与保护发展路径,始终是社会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议题。文化记忆被激活与回忆的过程,就是被建构的过程。因此,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构型出发,对福州特色历史建筑进行记忆再现与叙事展开,挖掘其背后深藏的文化记忆与深厚的史学价值,再借助象征性文化符号与文化实践活动,探讨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以期提高群体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促进福州文化记忆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4.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发展导致村民的身份观念出现离散化,村民的乡土认同和身份认同逐渐消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祠堂作为重要的媒介域在村民群体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祠堂一方面通过符号媒介向村民传递着各式信息,勾起其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与此同时,在仪式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将村民的情感连接,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村民通过新媒体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围绕乡村祠堂展开的仪式活动,在网络公共平台传递价值信仰和共享仪式意义,加固群体身份认同,促进群体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6.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是记忆的载体与媒介。在博物馆中,记忆的生成、塑造和延续机制有三个层次。第一,展品自身的物理存在构成与参观者的沟通系统,并通过这样的沟通激发后者的回忆;第二,博物馆的展品遴选、展陈设计、路线规划、解说词的撰写等元素构成了符合某种历史话语的叙事系统,集体记忆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生成并凝塑参观者的文化和族群认同;第三,博物馆自身的历史——其概念的提出、展馆的设计与建设、展陈的叙事构建等过程——促发并强化相关参与群体的集体记忆与认同。  相似文献   

8.
宛茹 《东南传播》2018,(5):24-26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文化方式记载和传承的共同记忆.《国家宝藏》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通过对文化记忆从选择、激活到再生产的联动机制,创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重塑文化记忆的手段,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凝聚民族共识、建构民族身份认同、提升国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族群都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用途生产、留存属于各自族群的档案,并借此实现族群身份认同.作为集体记忆的族群档案,既是族群身份认同的原始"证据",又是族群身份认同的本真"叙事".族群档案融合了"社会性"和"文化性"双重标准,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0.
建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记忆对推动沿线地方发展具有现实的需要与广阔的空间。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地方具有通过地方历史、地方媒体、地方认同三个层面来建构文化记忆的可能。其中,地方历史可分为基于历时性的记忆衔接、基于共时性的记忆选择、基于物理性的记忆场所三个维度,地方媒体包括地方新型主流媒体、地方自媒体和其他媒介形式等三种类型,地方认同的效果考察主要关注文化记忆的媒介内容感知以及媒介内容的差异化呈现。此外,记忆建构的行政因素作为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毫无疑问会进入地方的文化记忆建构当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档案观念的开放与档案工作者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关于档案、记忆与认同的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得以确认和凸显。本文阐释了族群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并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对象,分析它如何利用族群档案建构身份认同,为族群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以促进族群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发挥档案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价值,提高档案部门的公众认可度。  相似文献   

12.
古城胡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空间,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认知构建的指向符号和记忆构建的象征空间两个维度,它还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唤起对古城胡同的保护和凝聚历史文化认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时代的发展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延续提出新挑战,本研究认为应该借助数字媒介实现对古城胡同的数字再造,并通过多种数字转型方案实现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王鹏 《青年记者》2017,(30):40-41
在当下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对一些如马步芳等已经被盖棺定论的人民公敌进行美化;对一些早已成为新中国精神标识的人物如雷锋、邱少云进行抹黑;利用段子、视频恶搞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对于这些现象,需要给予足够的警惕. 族群的形成与凝聚需要成员拥有共同的记忆、分享的故事、共鸣的情感,这些记忆、故事、情感蕴含着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内容,包括是非观、道德观、价值尺度,它们以标准的二元对立形式、理想化的美好结局进行表征,成为族群定向认同的基准,是区分不同单一个体及其所属族群的准则之一.网络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这些解构、歪曲、杜撰,会引起受众情绪的焦虑,对标准记忆的瓦解,甚至是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合法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不仅提供保存、展示、传播和建构社会记忆及历史文化的媒介技术,还通过定义当下与过去相遇的仪式和空间,超越了英尼斯所说的媒介在传播文明时的偏向,提供了一种时间性的空间.进入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以自身为媒介,在建构国家历史、加强公民身份认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  相似文献   

15.
王瑜  于平 《湖南档案》2011,(12):28-29
如今,媒介一步步改变着人们学习、生活以及记忆的方式。然而,由于媒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媒介又面临着失去记忆,造成人类文化的残缺和历史记忆的断裂,以及档案的缺失。本文提出媒介失忆现象不容忽视,同时,探索解决的路径,加强对媒介的档案管理,“不要等到10年或20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  相似文献   

16.
王瑜  于平 《档案时空》2011,(12):28-29
如今,媒介一步步改变着人们学习、生活以及记忆的方式。然而,由于媒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媒介又面临着失去记忆,造成人类文化的残缺和历史记忆的断裂,以及档案的缺失。本文提出媒介失忆现象不容忽视,同时,探索解决的路径,加强对媒介的档案管理,“不要等到10年或20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体制外档案资源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多元文化选择的局面使民众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档案是经过固化沉淀传承下来的可信记录,成为文化的承载物,在文化认同中价值特殊。然而,那些被选择保存下来的档案大多是关于权力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无法反映一般民众的记忆和思想。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提出体制外档案资源建设,为一般公民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提供档案证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文献纪录片成为了贮存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电子档案”。文献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借助翔实史料和拍摄素材,全面回顾战争历程,全景式还原历史原貌,以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方式进行记忆建构;通过多维角度呈现个体记忆、发掘资料建构全景记忆、连接当下构筑文化记忆等方式,全方位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生动而厚重的记忆图景,有助于完善集体记忆、唤醒时代精神、建构民族认同,并为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特希·兰塔能的《媒介与全球化》一书引入了一种“全球媒介志”的方法论,认为媒介全球化有力推动了国族认同的强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跨国界跨地域流动,维系固化国族身份;再现重塑国族历史,塑造强化集体记忆;界定建构“他者”身份,加强创造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