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敦煌写卷S.5639+S.5640《先修十王会》《先修意》以及蜀地十王造像记为材料,讨论了晚唐五代时期十王信仰下十王会和十王造像的组织者、性质、举办地、内容及信众构成,探讨了蜀地十王会和敦煌社邑十王造像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2006年河北省南宫市后底阁村遗址出土佛教造像283件,其中两件是以韩善行为首的士兵在龙朔三年(663年)和调露元年(679年)出征前造像。造像记中"见亲之日不期",体现这些士兵平时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因战争才被临时征召随军作战。造像记中有"诸行人等沐浴洗心,终身皈敬"之语,"行人"是这些士兵的自称,他们都属于行军,可能都是兵募。唐灭百济后,百济复国势力不甘失败,龙朔三年九月唐军在白江口之战中击败百济、日本联军,韩善行等50人同年六月出征,他们应该参加了著名的白江口之战。唐罗战争之后双方再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从调露元年韩善行等人东征题记可以看出,双方剑拔弩张的形势仍然存在。前后两件造像记士兵勋官的对比,反映出兵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杜鲁清等造像记》的真伪,此前未有质疑之声。自《中国书法大辞典》起,各类书法、书画辞典以及书法史著作多有收录。完整图版的刊布最早见于《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系章钰旧藏,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章钰专藏,编号章专638,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采之并进行录文和注释。其中出现的多个罕见字形,为《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和《中国汉字文物大系》部分收录。它的纪年和地缘等信息,亦有学者用来论证相关史实。而实际上,所谓的《杜鲁清等造像记》,是从西魏大统十三年《杜照贤等造像记》中选取一幅画像、一段纪年以及两段题名,仿照造像记体例,进行的伪造。在画像、文字和石面上均留下了明显的造伪痕迹,后续研究者及收藏者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印刷术的产生,曾受到中国石窟造像活动的启发和影响;印刷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石窟造像之功德活动.中国佛教石窟造像题记启发了初期雕版形式,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之衰退,正与印刷术的发展完全同步.龙门石窟北朝刻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洛州灵岩寺沙门僧祭造石像记>是法藏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父本".武则天当皇后,政治中心东迁洛阳,龙门石窟在初唐出现造像高潮.这是法藏刻经取法龙门石刻格式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100年以来,敦煌学研究在全世界兴起。但长时间来,一直有人认为敦煌学研究在国外。在发现藏经洞一百周年的时候,记者采访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秘书长柴剑虹教授。 记:以前有个日本人曾经在中国公开声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您了解这一件事吗?  相似文献   

6.
大量搜集整理南北朝时期的造像记和买地券材料,综合所载乡里、村落等居民聚居形式的信息,得出这两种石刻记载乡、里、村等信息时不均衡的结论。买地券以乡、里为主,造像记以村落为主,究其原因在于已有环境或观念在人们的思想形态中的潜意识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类型的石刻记载倾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经历了从西域模式向中原模式的转化,在图像的转变中体现了佛教的汉化过程.敦煌莫高窟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接地带,它的佛教造像的汉化过程在这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432窟胁侍菩萨为例,从时代背景,图像演变过程和佛、儒、道合流的文化趋势讨论了莫高窟汉装菩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尤以龙门石窟北魏造像题记为最,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中期(约493),历经东魏与西魏、北齐、隋、唐、北宋乃至明清都有善男善女雕凿不断。根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统计的数字显示:东西两山现存窟龕2345个,碑刻题记2840余块,凡30多万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值得一提的是极为丰富的龙门造像题记,居世界石窟之冠,涵盖了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2010,(3):103-115,158
本文以敦煌话本《唐太宗入冥记》为轴心,以道教南通童子十三部半民间说唱为蓝本,研究了这个敦煌话本在后世的巫术传承。将南通童子十三部半巫书定名为《唐太宗游月入冥记》,是说它们的巫术内容架构一致,可以古今对接。研究了两者间的道教的宗教特征,是为道教的各种神祗的汇聚。论证了《唐太宗入冥记》实际是敦煌唐人傩剧的一个底本;研究了两者间巫术内容的传承:有唐太宗、崔子玉、李乹(淳)风都是通神巫师的特征。对比江苏省北部海州童子戏和金湖香火戏,证明它们同属于南通傩戏的系统。而且童子戏中的童子亦是通神巫师的身份。最后感叹在广大农村二十一世纪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通道教说唱傩戏行将消逝之不可避免,往后再难一见矣。  相似文献   

10.
“犹记开国全盛时”,解放初的出版界,积聚了大批学术人物。他们本身或已有很高造诣,如叶圣陶先生,张静庐先生,在当时算是老一辈了。或正在某一学术领域崛起中,年龄大致在三十岁上下。后来成为我国敦煌学与佛教界重镇的周绍良先生属于后者。周先生当时供职人民文学出版社,业余正在研究敦煌变文。那时的敦煌研究,因英、法、俄、日等国和我国各馆馆藏均未拍  相似文献   

11.
敦煌石室发现的敦煌卷子,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就拿敦煌写本的书写特点来说,如果说《切韵》系统可以上溯古音下推今昔,那么,敦煌写本则可以上溯唐五代之前古籍传抄情况以及下推唐五代之后版本流传特征,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这里着重谈谈古代传抄书写中的乙字符号的演变情况。乙字符号作为校勘术语表示勾转倒误,在敦煌卷子最常见的是打钩“/”,先后有一些学者对敦煌写本的书写特点有过探讨,如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写本书写特点发微》和郭在贻《敦煌变文集校议·前言》对乙字符号都有论列。敦煌句道兴本《搜神记贿关…  相似文献   

12.
郝二旭 《兰台世界》2012,(33):10-11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书中,有部分内容与陷蕃初期敦煌地区的人口变化直接相关。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传世史籍的有关记载,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敦煌地区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对当时人口数量进行了必要推理。  相似文献   

13.
谢欣 《文化遗产》2017,(4):149-156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敦煌壁画赖以生长的时代环境和文化土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有必要结合当前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敦煌壁画艺术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不仅是我们当代人的文化使命,也是推动敦煌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Cave系统的敦煌壁画主题体感游戏设计,是以技术化的方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化传播的有益尝试,结合高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将敦煌文化根植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此开辟敦煌壁画艺术保护的新途径,实现对敦煌壁画艺术的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媒介在宣传上为了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而向有关方面的负责人或者对某个问题有研究的专家、权威人士、有代表性的人物,提出问题,求得解答,然后整理成文发表,这种消息文体,可称之为谈话记。谈话记,“资格”比较老.在我国辛亥革命时期,先后担任过《申报》、《时报》等驻京记者的黄远生,就经常运用这种文体去报道政局的发展.但资产阶级的新闻传播媒介采用这种消息文体,是为其政客及头面人物  相似文献   

15.
如何解释宗教艺术品,如何面对石窟艺术,一直是美术史家不能回避的问题。由此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过度阐释,其结果是令观众像欣赏美术品一样赞叹古老的宗教作品。这是一种误读,误读导致误解。精美的克孜尔壁画、敦煌壁画和诸多石窟造像遗存,等待人们重建当年的精神家园。如今人潮涌动的敦煌,让国内外参观者借着一柱柱灯光,在幽暗的窟内惊叹或隐或现的佛菩萨之美。假如没有美术史和美术史家,"宗教艺术"是不是另一种叙述状态?  相似文献   

16.
2012至2017年,广西哲社—桂林散碑石刻项目调查组在广西桂林金山龙泉寺区域,陆续发现寺庙遗址及唐五代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纪年造像题记。题记实物文字显示,这是迄今桂林发现唐代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佛教造像。比桂林西山李实造像早7年,比有争议的《上元造像题记》早4年。五代纪年造像,是桂林迄今发现唯一的南汉纪年造像。报告以田野调查形式,详细记录了该区域内相关遗址面貌、遗迹遗存、墓葬、井泉、寺庙器具和不同时期摩崖造像、碑刻的内容、形制、尺寸比例、保存状况等,对研究考证西山唐代佛教造像的承接关系及岭南佛教传播渊源,深入研究桂林唐宋以来佛教史、摩崖石刻文化及南汉时期历史,提供了新材料。龙泉寺佛教遗迹与古道遗迹,反映了唐代桂州的西南交通状况;碑刻文献则对该地区寺庙规模、变化,及唐代高僧白鹿禅师行迹、明代桂林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7.
墨色·纸本     
阿克曼 《传媒观察》2023,(5):F0003-F0003
我认为一了是寥寥无几的几位当代重要写意艺术家之一。一了的绘画世界打破了传统水墨画的圭臬,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参照。一了来自西北,那里敦煌和其他石窟寺院的宗教壁画中的妖魔鬼怪,以乡土的、尤其是造像的形式呈现的圣贤、佛菩萨、神兽,无不一一出现在他的画作中。石器时代洞穴壁画对人和动物的抽象表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记,可能还包括新表现主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佛教在北魏一朝备受重视的实物见证。云冈石窟的洞窟形制、造像风格、造像题材在每一时期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佛教在与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相交融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独立性与调和性。  相似文献   

19.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系对长治市沁源县韩家窑摩崖造像、社科摩崖造像、马刨泉摩崖造像、康家庄摩崖造像、渣滩摩崖造像五处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这些摩崖造像中,主要题材为一佛二弟子,另有两龛立佛和两龛菩萨造像。摩崖造像共留存有题记十二处,其中纪年题记有北齐“武平五年”三处、“天保七年”“天保九年”各一处,隋“大业三年”两处,唐“中和三年”纪年一处。根据造像风格与题记,可知五处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北齐至隋代,唐代续凿两龛。这些摩崖造像为研究晋东南地区沁河流域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讨论唐代古文家的文体时候,往往把焦点集中在韩愈与柳宗元身上,许多学者从韩、柳古文中寻找文体革新上的发展轨辙。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除了韩、柳之外,也有不少唐代古文家对文体革新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在韩国学术杂志《中国语文学论集》中发表"元结在文体革新上的表现及贡献——以山水记文及山水铭文为主",介绍了韩、柳之外较受重视的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