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在充满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勇于探索的救国志士,郑观应就是其中主张商战救国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启发了康有为、光绪帝、孙中山以及毛泽东等诸多革命人士,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郑观应(1842-1922),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工商业民族资本家。他是从买办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儒商。他一生写的著作较多,但影响最大的是《盛世危言》,当时人评价为“皆时务切要之言”(《盛世危言·彭序》),“纵论中外情势,商榷古今利弊,旁搜远绍,网罗无遗,有当世贤豪欲言而不知所以言,循谨巽柔之辈知言而不敢尽其所以言者”(盛世危言·郑序)。就是说,他在《盛世危言》中切合时务的言论,讲出了别人讲不出或者想讲而不敢讲的话。《盛世危言》中有两篇新闻学专论,1894年《危言》五卷本初刊,其中有一篇《日报》,1895年增订时,又增…  相似文献   

3.
郑观应,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罗浮待鹤山人等,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十七日,卒于民国十年(1921年)五月初九日,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中国近代史与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中,郑观应被作为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转换一个视角,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郑观应名副其实地是一个从事近代实业开拓、经营、管理的实业界先驱;在中国启蒙运动发展中,郑观应又名副其实地是一位最先全面触及启蒙思潮各项基本问题的启蒙运动前驱。在新闻思想方面,郑观应的先驱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他对日报功能、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认识,在中国近现代新闻思想史中都有一定的启蒙意义。本文就其新闻思想的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浅议,论证郑观应新闻思想方面的启蒙作用和明显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6.
澳门博物馆于2008年9月20日在澳门博物馆演讲厅举行《盛世危言——郑观应》教师专场讲座。据报道,郑观应世居濠江,被誉为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郑氏居于澳门期间,在位于龙头左巷的郑家大屋撰写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起了启蒙作用的著作《盛世危言》。  相似文献   

7.
杨哲 《兰台世界》2015,(4):138-139
郑观应青年时代在洋行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洋务实业经验,并形成了各方面都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体系。其中,他对近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许超众 《新闻世界》2012,(6):172-173
对于郑观应,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最为耳熟能详的便是其《盛世危言》。其实,无论在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还是在法制思想史上,郑观应都注定了不能被忽视,特别是近年来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较早的是黄瑚教授把郑观应的新闻法思想列为我国近代新闻法制实践当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而张育仁先生则将郑观应和他的《盛世危言》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奇人与奇书,并认为他开始关注公民的民权思想以及具有西方民权主义的自由观念。,充分反映出郑观应一定的历史地位。立足当前,重新审视郑观应的新闻法思想,无疑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朝末年,因东北边患频仍,涌现出一批攻研边疆史地的学者,曹廷杰就是其中之一。其亲赴边疆各地,对东北边境重镇、山川、河谷、地理形势、历史沿革、边境战争、疆域界限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如何加强边防提出有关筹边和巩固东北边防的强边御侵的救国建议,并上书朝廷,充分显示出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以踏实丰厚的研究成果赢得人们的尊崇,被称为杰出的东北边疆历史地理学家,边疆民族学学者。本文拟以其上书朝廷的《条陈十六事》为中心,分析其实业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10.
郑观应,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罗浮待鹤山人等,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十七日,卒于民国十年(1921年)五月初九日,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五集专题片《新时代》,全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党中央科学擘画下,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新时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拓展了专题纪录片的发展空间,其在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的创新,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拱了样板。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21世纪是个“偶像破灭”的时代,偶像的“速成”和“速倒”令人应接不暇。作为一份以成长中的中国青年为目标受众的周报,《青年参考》一直在思索:新世纪的中国青年需要偶像吗?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们既忐忑又困惑:我们该怎么做?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3.
14.
王磊 《新闻世界》2014,(8):218-220
鲁迅的选文"于读者有益"思想中,要求在编辑过程中注重真实性和科学性;在编校过程中,追求严谨细致,审稿校对都要严格;同时,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编辑意识,版面编排力求精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真正做好编辑这一工作。对于当代青年编辑而言,鲁迅的编辑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蒲慧娟 《新闻窗》2008,(1):119-120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称胡适是“首举义旗”的白话文运动“急先锋”。但是,白话文的胜利并非胡适等人振臂一呼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文学交给大众的事实,从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胡适也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以及《四十自述》等文中屡屡提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提倡,不过是这种运动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薇 《新闻世界》2013,(1):107-109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之一。其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描绘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演化轨迹,凸显了新思想的传播对思想解放、知识分子阶层解放和媒介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燕  舒竞 《新闻知识》2023,(6):33-39+94
《青年呼声》是《新中华报》的常设副刊,也是全面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青年的唯一“喉舌”。为了顺应抗战形势新变化,配合党的青年工作的开展,打破青年宣传舆论“真空”,《青年呼声》应运而生,并在宣传动员的内容主题、编辑策略、传播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广泛动员边区青年乃至全国青年投身革命、积极抗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展现了党的青年宣传工作的另一个面相,对当前党的青年宣传工作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度策划、重磅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遇鉴文明》,立意宏大、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以鲜活表达生动展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主题,体现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国家站位”,是增进青年文化认同、拓宽青年文化视野、提高青年文化站位的鲜活素材,对新时代推进青年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青年探索》1983年创刊,至今已走过28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其28年来的目录文本,发现了此类期刊发展的4大变迁规律,在此基础上寻找此类期刊可以继续发展并得以突破的4个思路。  相似文献   

20.
出于宣传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目标和为国民革命运动造势的需要,党、团中央于上海创办了机关刊物《向导》和《中国青年》.恽代英等青年“意见领袖”把办刊理念与落实党的宣传战略相统一,紧扣时代脉搏,并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技巧等要素“把关”,靠动真情、讲真话、道真理形成刊物目标性和指向性突出的特色,通过宣传影响人们的思想,引领大批青年投身国民革命洪流中并扩大了党的声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