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一生创作词115阂,绝大部分作品是1905-1909年之间写成的。它们出版的情况是:《观堂集杯》眷24*长短句”23阂,《观堂集杯》的《营体词》且卷92闯(其末尾《闽是1910-1920年创作的)。这115闽除去后4阂,被冠以《人间词》名之,广为流传。“人间”释义王国维的诗词创作境界高绝,非常人所及。其词创作以《人间词》名之,仅这“人间”的称谓,就足见王国维的用心。当代学者陈鸿祥先生在其专著《王国维与文学护中指出在《人间调》111闽中,直用“人间”者33例。王国维惯用“人间”,实在与其词作的“往复幽咽,动摇人心”的基调相适…  相似文献   

2.
<正> 综观我国的古典悲剧,不难发现,除少数几部(如《汉宫秋》、《杜十娘》、《桃花扇》等)是以毁灭和死亡为结局外,大多数是以正义胜利,即皆大欢喜的大团圆为结局的。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曾受到王国维、胡适、鲁迅等名家的尖锐批评。清末戏曲理论家王国维认为,凡是希望圆满乃是“吾国人之精神”,“《红楼梦》之所以大肯于吾国人之精神,而价值亦即存乎此。”①胡适也认为:“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中  相似文献   

3.
约在《红楼梦》问世后半个世纪,十九世纪初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清人王之春评论《镜花缘》时说:“小说之《镜花缘》,是欲于《石头记》外,别树一帜者”(《红楼梦卷》第286页,以下注引此书不注书名)。胡适也在《镜花缘考证》里,评价《镜花缘》为“第二流佳作”。小说以独有的创作形式和新奇的艺术构思,在我国文学  相似文献   

4.
林继中先生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一书在辑校过程中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杜诗注本,这就是南宋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林继中己经发现诸注本中征引的“赵亻叟”注就是赵次公注,也很努力地从《钱注》和《集千家注》中辑入了若干条,但他没有发现第一个征引“赵亻叟”注并征引最多的却是远远早于它们的蔡梦弼的《草堂诗笺》。本文通过详细比较、分析和考证,发现蔡书所引的19条“赵亻叟”注中,尚有9条失收于林继中的《辑校》中,应当补入。  相似文献   

5.
势力不灭论     
《势力不灭论》,王国维译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夏六月。原署“德国海尔模壑尔兹著,英人额金孙英译本,海宁王国维重译”,编入樊炳清辑《科学丛书》第二集,罗氏《教育世界》社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刊行。“海尔模壑尔兹”(Helrmholtz,1821—1894),今译赫尔姆霍茨(亦译“亥姆霍兹”);“势力不灭论”,今通称“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称此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施旺(Schwann,1810—1882)、施莱登(Schleiden,1804—1881)的“细胞学说”,为十九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发现”。拙著《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王国维年谱》,对此均有介绍。这里选刊的是王译《势力不灭论》的节录,为便于阅读,特拟加了小标题,即:一、科学与艺术;二、势力不灭的宇宙法则;三、科学与诗及创世纪传说;四、科学之光明与人类之运命。其中最可注意的是第三节内介绍了“德国大诗人奇台Goethe之著作Faust”,在《红楼梦评论》及《静庵文集》的其他论述中,改译为“格代之大著述《法斯特》”。这可能是本世纪开局年代第一次译介歌德及其名著《浮士德》,虽片鳞只羽,亦弥足珍贵。第三节关于“人类之末日”的译述,实寄寓了译者本人对宇宙之广漠、人生之无常、未来之光明与暗黑难于把握的深沉之  相似文献   

6.
《诗经·秦风·蒹葭》三章诗中反复咏唱“遡洄从之”、“遡游从之”,诗人究竟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又作怎样行动的呢?此问题直接涉及到诗句的诠释和对诗意的理解,前代学者多存异说。近读吴小如《诗三百篇肊札》(1980年6月,载《文史》第9辑。以下简称《肊札》)和韩明安《“遡洄、遡游”新解》(载《齐鲁学刊》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新解》),颇受启发,但对二文所说,仍感有加以补述和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王梵志诗发现以后,引起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极大的关注,研究的论著也逐渐地多了起来。最近,我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的、项楚校注的《王梵志诗校注》,简称《校注》;又翻阅了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出版的、张锡厚校辑的《王梵志诗校辑》,简称《校辑》;还阅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的、张锡厚辑的《王梵志诗研究汇录》,也引起我对王梵志诗的浓厚兴趣。在阅读以上三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在写出来,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1.貌哨(1)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002)张锡厚注:“貌哨:唐代口语,指脸色难看。”(《校辑》2页注[三])释义不妥。项楚注:“貌哨:应是丑陋之义。”(《校注》16页注[六])近是。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与胡适的交谊,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曾有述及,而两人的论学,则未见于各种有关论著。《文献》杂志曾刊载胡适致王国维书札十三通,内容除学术研讨外,又详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聘请王氏任教事,可证、补有关记载之不足;近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9.
吴世常《论诗绝句二十种辑注》,取唐代至近代“七言绝句中影响较大者”二十人之诗注释和会评。钱谦益一组十六首是其中之一,钱诗上承杜甫、元好问等,下开清人论诗诗的基调,影响甚大。由于受体裁和韵语所限,以及吴书的著述体例,对钱诗“辑注”产生诸如漏释、“谬误”和未明作意等问题,本文或补笺,或质疑,愿与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一生有三多:博士帽多、著作多、笔名多。一、“胡适”一名的来历胡适原名洪骍,这是他的排行名。按“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的排行顺序,胡适恰好是“洪”字辈,所以取排行名为洪骍。他以“骍”为笔名于1908年11月24日在《竞业旬报》第34期上发表《对于中国公学风潮之感言》一文。1905年下半年,15岁的胡适在上海私立澄衷学堂读书,国文老师杨千里选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作教材,向学生讲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道理。胡适选取“适者生存”之“适”为名,以“适之”为表字,并以“适之”为笔名,在《竞业旬报》第5  相似文献   

11.
一、谁“谢”人教社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二册(1993年版)在吴晗《谈骨气》后,附了一则短文《不食嗟来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扬其眉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课本对“谢”作注: “[谢]推辞,谢绝。”谁推辞、谁谢绝?当然是饿者啊。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说:“古籍多难读,而《尚书》为最。”[注一]因此,虽有历代诸家传注诠释,其难读仍如故。究其根由,一方面固然如杨筠如所云:“《尚书》非一时之作,其中方言非一代可(?),然皆远出先秦,词多雅古,自昔苦其诘屈,绩学未能精知。”[注二]但另一方面,后世注释者之旁征博引和骈枝繁杂,及义疏者之臆测附会和网罗异说,无疑也增加了通读和理解此书的难度。依余之见,读《尚书》的基本原则,应在弄懂文句注释的基础上首先求其理通,然后  相似文献   

13.
在王国维早年所写“哲学上及文学上之撰述”中,除了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以外,另一篇表现“其见识、文采亦诚有过人者”的论文,当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是在本世纪初,从研究哲学入手,开始其学者生涯的。如果说,《红楼梦评论》的“立论”是在“叔氏之立脚地”,通过对《红楼梦》这部“宇宙之大著述”、“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的考察,系统地“畅述”了他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一九○三至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中提出了一条衡量悲剧性的颇具启发力的标准,即“主人公之意志”。他说在元悲剧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公之意志。”在王氏看来,  相似文献   

15.
初中一册语文《乐羊子妻》一课中,把“嗟来之食”注解为“不敬的施舍”(见该书168页注⑦。这显然只是意译。如果字字落实了来讲,那么,它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 现在我们不妨先看看《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辑屦,贸贸然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而《北京的色彩》(下简称《北》)的文眼情况就属于“在篇末则前必注之”。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词论》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之比较研究徐安琪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们发现他纵论诸家词人词作,然对深婉灵秀、丰神绰约,令“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的《漱玉词》却保持绝对的缄默。以王国维之博大精深,确乎不能说这是一个偶然的疏忽。翻开词...  相似文献   

18.
编,《说文》解为“次简也”,“辑”,本是聚集之意,《汉书》颜注因之说:“辑,与集同”,引申为编辑。古时编辑的意思便是编列简策、排其次第,使之辑集成书。自古有图书便要有编辑,一切出版物,也都应经过编辑之手,进行内容上和技术上的处理,而后交付印刷(或传钞等),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9.
《文史》第五辑和第六辑刊载包遵信先生《读旬子札记》(上)、(下〕,辨核淹贯,新意迭出,捧读一过,获益良多,偶有所疑,谨志于后,以求教于方家。《非相》原文:仲尼之状,面如蒙俱杨惊注: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日蒙棋。《子虚赋》日:”‘蒙公先驱。”韩待郎云:“四目为方相,两目为俱。”仅喜欺。《慎子》日:“毛靥、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棋,则见之者皆走也。”高亨《苟子新签》:蒙棋即彭蚊,蟹属也。面如蒙棋,犹言面如螃蟹耳。包遵信《读旬子札记》(o下简称忖L记})):余谓“供”乃“箕”字之假;以音同也…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言”字共出现176次,足见其重复率之高。其中“言”字用作实词有77次,乃“言”字常义,兹不具论。其余近百次皆作虚词,情况较为复杂。辛亥年,胡适曾撰《诗三百篇言字解》以研讨。本文拟按“言”字在《诗经》句中所处位置分别简释,并兼论胡适《言字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