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这一片大地之上。’r这句话的后半句,即“栖息在这一片大地之上’.所有的人都做到了,但前半句即“诗意地栖息”。做到的人却不是很多。不少人的生活缺乏诗意,整天像机器一样运转.像动物一般生存,精神上没有追求,感情上缺少交流。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科学与人文,融则利,离则害。”科学求真,教给我们的是科学思维,人文求善,教给我们的是艺术思维。二者的结合,可以促使我们向着美的目标奋进。科学和人文,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翅。必须密切结合。要想使生活有诗意,就需要了解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自1990年代初期开设“妇女与性别研究专栏”以来,先后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并形成了鲜明的栏目特色。所发文章绝大多数被人大资料、《新华文摘》、《高校学术文摘》等报刊全文复印和摘要介绍,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6年,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妇女与性别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有研究者评价道,《山西师大学报》“这一栏目在传播正确的性别观念,培养潜在的、未来的研究人员方面意义很大”。该栏目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反映妇女与性别研究的现状中国的妇女与性别研究始于1980年代,尤其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以来发展势头强劲,它不仅在传统学科领域形成了新的知识增长点,而且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目前,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妇女与性别学课程,与各级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相结合,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为了充分展示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本刊从最初仅选登妇女史方面的文章扩展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内容涉及妇女与政治、妇女与历史文化、妇女与社会变革、妇女与法律、女性教育、女性文学,以及女性主义方法论和女性主义研究现状评述等方面,作者遍及美国、日本、韩国、德国、马来西亚,以及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学术论文的发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前妇女与性别研究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3.
对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内涵及关系理工科高校教师的科学素质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素质和修养 ,它包括以专博结合的知识结构为主的扎实的科学知识 ,由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开拓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等构成的科学精神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方式 ,以及持续的创新能力等。这种科学素质无疑是理工科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必备的基本功。理工科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指以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生经验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再别康桥》一诗以诗性回忆的方式摄取中国式的景物,抒写了中国人的离愁别绪。特别是意象的选用所呈现出的民族审美特征以及感情抒写的流动无迹,使得它与我国诗歌传统血脉贯通,弥散着浓郁的中国气质。  相似文献   

5.
把科学文化熔铸进人文文化之中———再谈文科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大连大学陈利平厉红沈阳音乐学院吴厚兴关键词: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素质20世纪,做为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空前迅速的一个世纪即将过去,人类正怀着思虑与希望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当我们站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6.
顾明远 《青年教师》2009,(10):63-6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地传承,教师当是历史长河中高举火炬、无惧向前的人。  相似文献   

7.
海南“生态省”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社会环境优势,然而人文生态建设却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簿弱环节。加强“人文生态”教育,促进生态省建设,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人文生态哲学智慧,只有提高人文素质,才能促进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9.
人文素质教育观是一种深刻的人才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大学生人素质教育已受到我国各大学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高校都开始把提高大学生的人素质作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大事来抓,希望以此来探索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加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培养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质教育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比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易于学生接受,有更为广泛的,情感丰富的内容,一位没有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即便满腹经纶也只是个知识的储存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社会生存的能力,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他们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生活,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学会人际交往,团结协作,坚韧不拔,不怕困难,为成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培养创新人才起支撑作用,要处理好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确立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并举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比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易于学生接受,有更为广泛的、情感丰富的内容。一位没有人文精神自觉意识的人,即便满腹经纶也只是个知识的储存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社会生存的能力。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他们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生活、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学会人际交往、团结协作、坚韧不拔、不怕困难,为成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培养创新人才起支撑作用,要处理好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确立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并举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认为人文关怀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导,课程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并通过课外写作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文化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文化,21世纪的文化则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文化。这已是学界的共识之一。  相似文献   

15.
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竟用了三个星期六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6.
版本文化是典籍版本反映的一种文化现象.吴宽抄本版面格局疏朗大方,字体间架气韵静雅,留有多处藏章印记,印证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藏书风范.  相似文献   

17.
范云霞 《成才之路》2011,(18):18-I0013
一、物理教育应融合人文教育“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即如此。”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离将带来的弊端是:科学技术将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带来危害;科学发展将不是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是造成新的矛盾和冲突;脱离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的培养,会出现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合唱作为大众喜闻乐见、易见成效、宜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发展音乐素质、和谐净化人心灵特点的一种艺术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南宁职院合唱文化实践为例,通过构建"合唱一体化"课程、开展音乐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合唱文化品牌等方式,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陆万荣 《考试周刊》2014,(25):135-136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人文教育的最佳境界是浸润,也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是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已经将人文教育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现在的困难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教程中,往往囿于教材设计的思路,不能大胆创新,重教材轻学生,重过程轻效果,没有把学情放在首位,没有深入分析学情,而是凭借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主观判断设计教学情节,脱离学生实际。本文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七单元第一课《规则的演变》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为学习者设计教学,遵循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人文特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可以为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最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与科目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