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背景下,商部于1905年颁布《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出洋参赛,同时在国内普劝各省,开设商品陈列所。这在推动中国参与世界博览会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博览会的竞相举办。  相似文献   

2.
华工出洋,自古有之。虽然从明朝开始,政府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但因其数量极少,政府对此也疏于查验。真正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诸国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势更加颓败,清政府被迫以约法的形式正式将外国人招工出洋合法化,华工出洋的程序得以进一步完善。该文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对各个历史阶段华工出洋的程序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公元1871年,清政府在上海山东路外国公墓的对面,设立留美学生预备学堂(亦称出洋局),负责招收、培训赴美留学幼童,标志中国满清政府首次选派出国留学生计划正式实施。留学计划的启动,容闳功不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根据国际法和中日业已签订的条约,实行"禁米出洋"政策,目的是断绝对日本的粮食出口,迫使日军因缺粮而自行退兵以结束战争。"禁米出洋"政策的实行虽然挽救不了清朝失败的命运,却反映了清政府已具备一定的按照国际法行事、运用国际法来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国际法意识。  相似文献   

5.
严文清 《培训与研究》2009,26(3):98-100
在明末“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传教等作为媒介,西方的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对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起到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末“西学东渐”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末“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传教等作为媒介,西方的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对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起到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7.
许雅惠 《考试周刊》2011,(46):55-5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洋通过《北京条约》的签订而变得合法。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具有国际法律意义的《续定招工章程条约》。招工出洋,涉及有三个角色:中国官员、华工自身及外国领事官,而招工章程需要处理的是被雇华工出国前及出国后的这种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清朝前期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背景下,中泰之间频繁的朝贡贸易和中泰大米贸易为华人移居泰国和往返中泰提供了方便。为发展中泰贸易,清政府对中国人移居泰国和华人参与中泰贸易网开一面。中泰贸易衰落后,清廷开始禁止华人为泰国服务并严格限制华人出入国。清廷的泰国华人政策本质上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与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9.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遣使出洋考察政治的谕旨,是举为清政府谋求政体改革的第一个步骤,高度契合了国内立宪派的政治追求,他们积极为清政府加油鼓劲、建言献策,与清政府暂时结成事实上的联盟,这无疑是对革命派的有力挑战。8月20日,革命派统一机关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由于缺乏言论机关,革命派对遣使举措以及由于9月24日吴樾暗杀考政大臣受到国内立宪派的强烈挞伐几无回应,直到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革命派才对出洋考察团乃至清政府能否推行政体改革有较为系统的回应,这些回应言论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同盟会成立初期革命派的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10.
咸丰时期,清政府允许"情甘出口"的华民自由出洋。华工出洋自由化加快了苦力贸易的发展,该贸易产生的巨大利益刺激了苦力代理商。外国苦力代理商与拐匪协作,由代理商分配拐匪到各个地方,通过坑蒙拐骗的手段骗取华工,现将其安置在猪仔馆,之后运送出洋。拐匪造成的绑拐问题已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秩序,但各地的地方官对镇压拐匪的态度不一,直到清政府命令地方官加大对拐匪的打击力度,多数的地方官才开始走上镇压拐匪的路途。  相似文献   

11.
张弼士是深受晚清政府重视和青睐的华侨企业家。张弼士较早地回国投资,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并提出了设领护侨的建议,提出了招徕侨资以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主张,提出了在闽、粤设立发展中国经济的示范性"特区",以更好地招徕侨资。《商务条陈》成为深刻影响晚清新政的重要文件。张弼士的建议既切合实际需要又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既体现了他参政议政的敏锐,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侨务政策的演变,以及晚清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朝前期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对海外华人采取敌视、迫害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华人出国、迫害归国华侨和对待华侨社会的敌视态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华侨在海外遭受许多非人之难,而且也使海外华侨与中国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巨大隔膜,从而也为近代中国华侨政策的转变设置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3.
清末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在日中国留学生教育史上的重要问题。拟从历史背景,教育学校,教育管理入手来探讨该时期在日中国留学生教育的特征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庚款留美教育是1909年由美国和晚清政府合力实施的留学教育,这一别具一格的公费留学教育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历经清朝的“无心也无力”,民国时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和新中国“有心更有力”过程。现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已进入全方位、广覆盖、机制化的新阶段,中国人在海外已经有可靠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清代民人出国原因,详细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出国华侨态度的重大变化,以南洋和美洲为例阐述了晚清政府遣使设领保护华侨的过程及努力,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通过清朝驻南非第一任总领事刘玉麟在任职期间开展的一系列保护华人华工的活动,揭示晚清政府侨务在南非的实施情况以及刘玉麟为晚清侨务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晚清的留学教育在政府方面呈现应急留学、中体西用、精英主导等问题,在留学群体方面则体现为目标功利、知识结构中轻西重、留学资格权势把持等倾向。与此相应,晚清留学教育陷入诸多难以解脱的困境:因现代留学事业与传统专制政府之间根本对立,大批留学生反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政府必要的鼓励、奖励留学政策在先天不足的急迫改革环境中,在一定意义上反使诸多留学生离现代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0.
漳厦铁路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在清末吸引侨资、实业救国的大背景下,广大爱国华侨对这条铁路倾注了许多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不仅和国内民众一道促成了这条铁路的修建,而且投入了大部分的资本。虽然华侨们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他们对这条铁路的重要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