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的讲话中向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殷切的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党中央新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向我们发出的重要号召。为什么说新闻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它较之党政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哪些特殊性?其一,这是我国新闻工作发挥喉舌作用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政府的和人民  相似文献   

2.
朋友,上次我们考察了新闻审美在实践中的作用后,你说:既然新闻审美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那么怎样来看新闻美不美?或者说具审美意义的新闻有些什么特征?问题提得好,这是新闻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这对于新闻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审美意义的新闻到底有哪些特征?我以为,它们主要体现在新闻的真、善以及与形式美的有机结合方面。下面分别来谈。先说真。这一般指真理和真实,它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客观事物及其自身变化、发展规律,是真的所在。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美的根源在于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其本质是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显现,代表生活中被肯定的形象,不虚伪,不荒谬,因此美与真的关系密不可分。“美就是理念,所以  相似文献   

3.
<正>有人说,电视新闻不同于电视剧和纪录片,长的不过几分钟,短的只有几十秒,还有必要讲究画面美吗?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更适用于电视记者,电视语言的第一要素就是画面,记者要用自己的"眼睛"——摄像机去发现美、传播美。美是记者在对审美客体的鉴赏中,审美情趣的物象化。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审美关系中,审美客体是具有新闻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统一体,应用到电视上就体现出新闻画面的形式美与内  相似文献   

4.
韦松 《大观周刊》2011,(16):245-245
审荑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必备的素质,我们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生活才能多姿多彩。那我们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如何来完成对这一伟大课题呢?我们思考与尝试的结果是,把美术欣赏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同时在合理的课堂中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从而在生活中去体验和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便可以强化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5.
邬治国 《青年记者》2012,(24):74-75
电视媒介视听兼备,文艺性节目是它的强项,在向受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潜隐着审美教育的功能。电视的审美教育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受众的审美能力,感化人们以美的规律去创造,以美的情趣去生活。艺术性电视专题片就是突出审美教育功能的电视专题的重要一类,主要是  相似文献   

6.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张维为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4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中国超越》与之前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一起构成了张维为先生的"思考中国三部曲"。在《中国超越》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其在西方国家生活20多年、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历,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7.
彭燮 《新闻天地》2001,(10):59-59
如果你不是一个很精打细算的人,那你一定会问:采访也有成本吗?当然啦,采访就是一个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过程,不然哪会有稿费?有失才有得嘛。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小廖接到任务,要到一个菜农家去采访他的种菜经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的花费情况是: 1.出门打车15元。(天气酷热无比,采访地点又没有公车直达,只好打车) 2.车上打了一个电话给采访对象,计2元。(在办公室忘记了一点事,只好再打电话) 3.购买矿泉水一瓶,计2元。(采访的地点在田间地头,肯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创造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产品的审美价值。精神产品是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编辑工作是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的重要环节,显然更需观注自身的审美功能。所以,编辑在遵循编辑工作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必需充分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活动;而着重从统一点来考察编辑工作,研究编辑审美活动过程、编辑审美的心理特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编辑审美价值形态等,就构成了图书编辑美学的主要课题。编辑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感受和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编辑审美活动则表现于作为编辑主体的人对编辑客体进行美(丑)  相似文献   

9.
我国图书馆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也有不少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探讨。图书馆的科学管理问题,就是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微信信息发布是经过复杂审美选择后进行的传播,主体借助微信抒发感情时,根据美的规则对信息进行了塑形,按照心目中理想美的状态对生活进行整理和再现。在微信朋友圈中,日常生活时刻被主体以一种审美的眼光进行审视,微信的审美已经深度填充到生活的任何一个片段,实现了生活与审美的双向渗透、深度交融,这也使得主体审美由之前的动态生发过程变成一种剥离个人感悟的静态过程,为了显示自己比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品格,微信主体有可能通过一些修饰和美化来抬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形成表演化人格的泛滥。  相似文献   

11.
美,客观地存在于生活中,美感是美的反映。苏联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倡导了“美是生活”的命题。所谓“生活”,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社会的、自然的各种关系。社会或事物只有经过“物态化”之后才可能是美的,即只有当它具有了美的物质属性,才具有审美潜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应体现美和美感。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记者、编辑、通讯员,是否具有审美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审美感受表现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始于感觉,经由知觉,饱和着情感,伴随着联想和想象,贯穿着理解和思维,最后达到对生活本质、人生哲理的醒悟。那么,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它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2.
刘健 《新闻知识》2005,(11):77-79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主体、客体以及之间的多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美,同时也产生了审美意识,人们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美的规律用于实践。新闻传播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普遍的社会行为。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凡是美的东西,都是最受欢迎的,而作为时事编辑服务的对象——“受众”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将时事版当作一块雪白的丝缎来精心刺绣,并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岂不会更深受读者欢迎?当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时事报道也将会越来越受欢迎,时事报道在整张报纸中扮演的角色也将会越来越重要,而受众这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也会越来越高.作为时事编辑——人类真善美的传播者,很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利用好时事版这块阵地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体点讲意境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新闻意境,就是由渗透着记者的某种感情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或者说是作者在新闻创作中,将景、情、意、思想等交融在一起,达到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半时,我们在创作中,如何构画一个美的新闻意境,并使新闻作品借美的意境而增加感染力,给读者创造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新闻意境的审美特征,挖掘创造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艺术美是审美主体以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客体为依据,以艺术家本人的审美理想为指导,按照美的规律,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艺术美是集中的美、强烈的美、典型的美、理想的美,又是强烈地闪烁着人的主观情志的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的显现,也是美学研究关注的中心。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美学家们争论不休。有的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有的说:“艺术是感情的直接表现”;“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些说法都没有揭示艺术的本质特征。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坚持生活的第一性,反映的第二性,当然不错。但哲学、科学都不是生活的反映吗?可见,仅仅这样回答问题,似显简单化。说艺术是感情  相似文献   

16.
从接受心理看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电视扩大了人类的社会交往。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利用电视为载体而形成的电视艺术,以其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对其他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左右着受众的艺术审美活动。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者——电视编导与它的欣赏者——受众之间就构成了一定的审美关系。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电视编导是审美主体,节目是审美对象。在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受众是审美主体,节目是审美客体。电视节目就象一架天平,它一端是编导,一端是受众,面对这种现实的审美  相似文献   

17.
不妨先来思考一个哲学命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已经到了哪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这组命题看似玄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出版人来说,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有人说传统出版时代已经过去,纸书将会消失;有人说数字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人说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出版大有可为;有人说转企改制让出版松  相似文献   

18.
开心·责任     
前两天,应邀到天津财经大学参加学生组织的一个以"生活创意"为主题的TED分享活动。在我做了"生活中的情感创意"的分享之后,有两位大学生分别走上讲台——个是女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突发奇想,要到大昭寺前去晒太阳,于是便独自开始了历时半个月的西藏旅行。从这位女生那时  相似文献   

19.
生活有大美     
《品味四讲》蒋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心"旁一个"亡",忙就是心灵死亡。蒋勋于衣食住行平淡处,道出生活的无尽闲适。《品味四讲》是蒋勋在"美的沉思"节目中谈论生活美学的广播稿,原题是"生活有大美",是一部介绍生活美学的书。对于生活中具体的美,我们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我们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指代中国历史上的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四大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容貌之美描摹得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20.
鲍德里亚的拟真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视觉文化传播所缔造的审美化生存提供了一个绝佳视角:形象界使我们面对无数将现实幻化的拟像模型,这些拟像模型成为了人们知识、经验及生活价值意义的主要范式,因此现实正在成为一个审美化的过程,视觉文化的形象传播也成为一个审美事件:在此,审美的含义是在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意义上而言的。视觉不再是我们沟通真实的渠道,美割裂了自己和真理连接的可能;想象界的虚幻快感进而消磨了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与改造的能量。由此,形象狂欢所生成的审美化生存不仅成为一种遮蔽本真现实的媒介,而且成为了对主体实施控制的规训机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