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管怎么说,报纸的不断扩版,“周末版”、“星期刊”可读性的不断增强,终归是新闻界的一场革命。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报纸为了一味增强所谓的“可读性”,不惜篇幅在那里连篇累牍地大登特登明星的轶闻轶事。甚至一味围着明星们不断发生的婚变,离奇的多角恋爱,放荡不羁的性生活大作文章,连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炒来炒去。这样没完没了地把明星们的正史野史都不加分析地拿到报纸上展览,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  相似文献   

2.
不管怎么说,报纸纷纷扩版后,“周末版”、“星期刊”的可读性不断增强,终归是新闻界的一场革命。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报纸为了一味增强所谓的“可读性”,不惜篇幅在那里连篇累牍地大登特登明  相似文献   

3.
报纸头版是报纸的门面,是整张报纸的重点,有人把它肜象地称为报纸的“旗帜”。党报更是如此。而党报头版是否有很强的可读性,对一张党报影响力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无论是省级党报,还是市级党报,其老总们都把增强党报头版的可读性作为一个中心工作,贯穿在日常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之中,努力探索,孜孜以求。如何增强党报头版的可读性.笔者认为要从下述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社会效益来说,还是就经济效益而讲,报纸副刊、周末刊、晚报打出“增强可读性”的旗子,都是无可非议的,如报纸不可读,那其导向作用、宣教功能如何发挥?报纸的日子又怎么过?但是,“可读性”如何增强,读者怎么贴近,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文摘     
党报如何增强可读性 抓好深度报道、重点报道是增强可读性的办法之一。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及时反映变革时代的动态、变化和趋向,应及时把握群众的脉搏,想群众所想,捕捉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只有抓住这些问题,报道这些问题,才能把读者吸引到报纸上来。报纸每天所登的内容很多,但要做到有“戏”、有“兴奋点”、有点睛之笔,只有这样读者才愿读愿看。 走出去打好外围战是增强可读性的办法之二。记者应该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老是常居一地在家门口转来转去,老是就来稿编来稿,老是泡宾馆、打电话、抄材料,思路不免受局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记者  相似文献   

6.
报纸传统上被称为Newspaper(新闻纸),以新闻吸引读者。尤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在晚报、都市报类报纸中占有很大比例,用以吸引读者的眼球。由于社会新闻有很强的可读性,报纸也为此不断想方设法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聂晶磊 《新闻界》2008,(6):32-33
当前,国内很多报纸的版面比较多,中国的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但是,不少报纸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报纸的增厚而不断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也没有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厚报薄读”不如“薄报厚读”,其中“个性化品牌”是“薄报厚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蒋铎 《新闻与写作》2004,(11):36-36
这是一幅令人感动的优秀新闻照片,题目叫《卫士雄风》。 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办啥事都得讲个经济效益。于是乎报纸讲究“卖点”,喜欢大登特登明星、大腕、时装模特的趣闻、逸事的照片。我们的时代需要不需要英雄?有没有英雄?摄影记者如何表现英雄,如何把英雄表现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敬  相似文献   

9.
在报纸宣传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新闻版和社会、文化专刊的可读性,而忽视理论宣传的可读性。其实,提高报纸理论宣传的可读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增强报纸理论宣传的可读性,应突出“三抓”:抓根本,增强说服力没有说服力是理论宣传缺乏可读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闻出版导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署名玄言的文章,批评当前报刊、图书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中的媚俗现象。文章指出,在市场经济大潮日渐高涨和新闻出版竞争日趋激烈的共同拉动下,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几乎所有的出版物及其制作者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向读者靠拢,把“读者是上帝”的比喻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媚俗——不管趣味、不加区别、不计后果地一味迎合和迁就读者。 报纸的媚俗主要表现在扩版上。报纸扩版的直接动机不外有三:多发广告,增加信息量,提高可读性。现在看来,前二者的目的大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而提高可读性的初衷却大打折扣,多数走进媚俗的误区,其中尤以周末版为甚。翻开时下报纸的周末版,追“星”捧“款”的文章整版整版的作,秘闻轶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笔者曾围绕体现“图文并重”的要求提出“宜图则图,宜文则文”。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和考察,我认为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思考。实施“图文并重”,给报纸版面增强了视觉上的美感、立体感,给报纸宣传增添了活力,提高了新闻性、贴近性、可读性和可信度。在图片使用上,目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比较明显,还有“盲区”。报纸与报纸相比差距大,版面与版面内容不同的版面差距也很大。在图片使用上,目前也有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报纸一味地追求图片的“大”和“多”。大到一幅图片占一个整版,多到让人感到该报纸成了专业性的“摄影…  相似文献   

12.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3.
寻求思想性与可读性的最佳结合龚惠民每一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必须力求提高思想性和可读性,努力寻求这二者的最佳结合。思想性、可读性,这二者对于“周末”这种报纸来说,具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又如何求得它们的完美结合?周末类报纸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4.
韩阳 《新闻世界》2004,(12):73-73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一张报纸的“脸面”就是版面。版面是阅读的先导。版面设计得体,给人新颖独特、赏心悦日之感.其可读性就大大增强,反之可读性就大打折扣。因此,编辑部一定要注重版面设计.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漯河内陆特区报·周末》是漯河内陆特区报社2001年的一张周末专刊。作为晨报的尝试性报纸,我们从这张报纸的性质、地位、功能和要求出发,对头版新闻内容的高品位与形式的高格调的最佳结合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前几年各家报纸纷纷办周末刊为的是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如今,许多报纸都在增强可读性上下了功夫,周末刊如果没有新面孔、新特点,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确定《周末》头版的新闻既要讲内容的高品位,又要讲形式的高格调;既要讲指导性、思想性,又要讲艺术性、可读性。我们开办了“百姓问题,部门解答”、“周末漫谈”…  相似文献   

16.
提起新闻的导向性与可读性的关系,就个人的阅读范围看,新闻界的代表性说法,大体有这么一些:A、“既要有导向性,又要有可读性”;B、“不能强调可读性而忽视导向性”;C、“对报纸来说,可读性是必要的,但不是首要的,不能把可读性放在第一位,为追求可读性而不顾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D、“导向性是最大的可读性”。这四种说法的共同点是:都把导向性与可读性看成办好报纸的必要因素。但是,前三种看法是把两者分隔开来观察,甚至在一般意义上把它们看成是对立的,对此,第三种说法表现得比较鲜明,明确地给两者的地位排序,肯定了…  相似文献   

17.
蔡之国 《新闻传播》2004,(12):14-17,22
无论是国内外,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社和出版部门都在关注和探讨一个话题:可读性。尤其是报纸媒体,从编辑到记者,在确保报纸导向性、权威性、指导性的同时,几乎都在绞尽脑汁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更富有可读性。那么,什么是新闻可读性,应该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学理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增强党报可读性湖北日报总编辑杨仁本报纸的对象是读者。报纸是办给读者“读的”。报纸的作用要在读者阅读后才能产生,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读,那就比废纸还不如。因此,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是报界同仁努力追求的目标,不少报纸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当今中国报坛,可谓繁...  相似文献   

19.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没有读者,就起不到宣传作用。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办报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围绕可读性做文章。只有讲究可读性,增强吸引力,才能使报纸的质量得到提升。让可读性强的新闻上头版去年,我们把让可读性强的稿子上头版,作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措施之一。一版是报纸的“脸面”。读者看报,往往是先看一版。而一版往往又是报道党委、政府和领导活动的“要闻版”。如果在安排稿件时,不考虑广大读者的需求和可读性,全都安排的是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内容,那么读者势必会“一目十行”,这样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一版的作…  相似文献   

20.
曹旭 《新闻界》2000,(3):47-47
目前 ,我国的专业性报纸由于资金、发行量、稿源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只有四个版 ,使报纸的总信息量受到很大的限制 ,尤其是作为要闻版的一版 ,更是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要么为了增大信息量 ,尽可能地增加条数 ,稿件一味求短 ,不得不舍弃一些有一定深度和可读性 ,但篇幅相对较长的报道 ,使报纸的可读性受到影响 ;要么突出看点 ,刊登特稿以吸引读者 ,但如此一来 ,用稿量相对减少。有时甚至一篇特稿就占去一半甚至更多的版面 ,信息量势必下降。而这两种结果都将损害报纸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版面内兼顾可读性和信息量呢?一、分区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