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短文的分量     
章的分量不是以字数多寡篇幅长短衡量的。‘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恪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问:“那他总该有大吧?”答:“也没有作。”曹为难:“既不是博士,又没有作,这就难了!”对曰:“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可见校长对于学校的重要性。那么,好校长是怎么带出一所好学校的呢?是校长不眠不休、加班加点干出来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校长的领导包括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的管理和运用。特别是在人性化管  相似文献   

3.
杨兰琴 《河北教育》2005,(24):42-42
1925年,清华国学院聘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这四位大师,学术造诣自然博大精深,而且,工于对联。他们各自都有不少为人称道的佳作,特别是他们撰写的四副“厚味”挽联,更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一、博士1.官名,起源于战国。如《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并参与政事论  相似文献   

5.
<正>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甲骨四堂之一,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观堂集林》、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为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所作序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即“造极说”)从20世纪末迄今二十余年,被越来越多的宋代历史、宋代文学、宋代思想研究者所接受。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的尊崇,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晚清民初汉宋学之争中的宋学倾向,陈寅恪对宋代史学的推崇,华夏民族本位文化的指向,陈寅恪中国文化整体视域中的宋代文化。由此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陈寅恪先生当年发表“造极说”有着特殊的语境,因此不宜简单地用陈寅恪先生指称宋代学术思想(主要是程朱理学)之“造极”来涵盖包括文物制度在内的宋代整体文化发展水平,更不宜作为夸耀宋代整体文化发达的一种标签。二是陈寅恪等学者身处救亡的历史大背景,强调华夏民族的单一性、独尊儒家文化的学说思想,是当时时代条件使然。就其尊崇气节和提倡纲常理论的出发点来说,实际上与辛亥革命之后仁人志士寻找救国理论相仿佛,即“希望以学术趋向转移人心治道世局的良苦用心”。故不能以此厚非陈寅恪。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赞誉,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大师。没有文凭的清华导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  相似文献   

8.
刘自匪 《教书育人》2002,(16):35-36
有人说,大学就是大师,这话很有道理。由是,谈论大师的话题便越来越多起来,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大师对于大学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大学在大师方面的匮乏,以及由此而生的对大师的渴望和敬慕。由大师问题进而引出另外一个相关的话题,那就是大师课的问题,因为大师首先是师,而师的价值和意义则首先体现在课的上面,因此大师与大师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认为,以上这些讨论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既然大师是大学的重要内涵和表征,是大学的“形象大使”,所以关于大师的认识,实际上也包含着对大学的…  相似文献   

9.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拜读了很多名师的著作,也聆听了一些名师讲座。名师之“名”概括说来,大致有下面四点。  相似文献   

10.
策划人语: 休为浮云遮望眼 不止一位校长慨叹:如今当校长难,难,难。的确如此。记者曾经做过相关的调查,如今校长之“难”难在——  相似文献   

11.
李岩 《教育探索》2005,(3):65-65
一、办学要树立大教育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的“恪”到底怎么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海良 《学语文》2006,(1):45-45
“陈寅恪”您是怎么读的?到底是“Chén Yínkè”还是“Chén Yínquè”? 国学大师陈寅恪名字中的“恪”字,如今学界通常读为què,但按规范并无此音。如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即注“恪”音为 k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也如此,并特别注明“不取què音”,例词除“恪  相似文献   

13.
有趣的属相     
我们一家的属相都十分有趣。 我妈妈属马。她可是伯乐相中的“千里马”,万里挑一。不管何时何地何事,总是风风火火,一马当先,为我们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望着妈妈两鬓生出的白发,我疼在心里:妈妈,你猴年马月才能好好休息一下,可别弄得“人困马乏”啊。  相似文献   

14.
写给自己     
冯歌林 《华章》2011,(3):42-42
未来的我:你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多年后,你已成年。那时,你刚博士毕业,而你不甘于一份普普通通的高薪工作,不愿只做一匹任人驱使的“千里马”。胸怀大志的你开始了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15.
行走:秉持“心”的修炼 校长之道,是要用“心”修炼的,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其中也必有得失成败的思考和践行,那如何达成自我修炼呢?  相似文献   

16.
大师之大     
<正>2017年11月底,一位老人的去世引发了香港各界的怀念和追思。这位90岁的老人是香港大学名誉院士,对于她的离世,香港大学在官网主页上标注:永远怀念您。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表示:"她为香港大学留下了光辉传承。"众多普通学子和民众也  相似文献   

17.
1926年夏,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准备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师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当时,在国学研究院任教的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大师,这对那时的青年学子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有位年轻人也和众多学子一样,非常想进这所名师云集的著名学府,但他仔细地对照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史上,关于“大学之大何以为大”的论述颇多,但是关于“大学生之大以何为大”的命题却鲜有人论及。大学生之大不是以学生的年龄之大为大,更不是以学生群体之大为大,而是以学生的“大志”和“大器”之大为大。  相似文献   

19.
付中贵 《辅导员》2009,(24):35-36
成功的过程绝对是在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后才能达到的:没有经历过苦难的过程叫幸运,不是成功。关于“苦”字,有人戏说,从直观的结构正常去看,它的结构是“口”嚼“草根”;而换一种角度倒过来看,却成了“口”品“花卉”。嚼了草根、百事不难;口品花卉,不正是幸福无边嘛!每个人都无法直抵成功。  相似文献   

20.
徐静 《学习之友》2010,(2):46-48
2009年11月12日,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故居在广州中山大学修复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