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对他们终生影响最大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家长和教师对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2.
星期天,到师范学校找一位朋友闲聊。朋友正在批改学生作文。看着他用毛笔照格认真书写的正楷小字,我不禁失之一笑:“用水笔批改岂不省力?”他停下笔,笑笑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它有时比言教更让学生信服、佩服!我布置作文时,要求学生用毛笔认真誉写,自己怎么可以例外呢?如果批语书写潦草,学生仿效先生用不工整的字回答你,那可真是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啊。”朋友的话说得好,教师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以至生活习惯产生形响,作为教师,就应该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3.
曾听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师范学校的一群学生虔诚地向他们的一位教师请教:“将来我们在课堂上被自己的学生当众问倒了怎么办?”这位教师面授机宜:“你先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太不像话!课后自己想想,不会再来问。然后,你赶紧请教他人或查找答案,下次再当众回答,不就成了吗。”  相似文献   

4.
笔者观摩了 2 0 0 2年四川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示会。今将其中的一些花絮奉献给没有参加这次盛会的朋友们。一、注意课前调动学生情绪凡上课的教师 ,几乎无一位在课前是闲着的。请看这位老师的课前准备 :喜欢我的 ,冲我笑一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老师讲“乌鸦和老鹰”的笑话 ,师生好像都更随和一些了。老师又问 :谁的字写得最好 ?学生回答后 ,老师请被举荐的“写好字的同学”去黑板上帮老师书写课题。当时我们想 :是不是这位老师的字写得不好而有所掩饰呀 ?后来这位老师上课后不时的漂亮板书否定了这一看法。身临其境 ,笔者的感觉是 ,这…  相似文献   

5.
教学中,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回答有出入是正常的。对学生的回答在教师也不能判断正误的时候,可以抓住其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转化到对文章的理解上来。例如一位教师教《桂林山水》提出的问题是:“漓江的水绿得像什么?”教师设想学生回答:“像无瑕的翡翠。”但一位学生的回答是:“绿得像青梅酒。”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6.
自信的天空     
前不久,一位美联社记者问我国刚获奖的一位影星:“您认为中国谁的演技最好?”这位演员回答说:“我!”简单而利落的一个字,不知胜过了多少豪言壮语!令人不禁拍手叫好,由衷钦佩。他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人成熟的自信、稳健的风采,为自己营造了一份自信的天空。  相似文献   

7.
一天,听初一的语文公开课《看云识天气》,看到有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显得兴奋而激动。当同学们认真地朗读完课文后,教师提问道:“文中提到了哪几种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很多孩子都迅速地举起了手。“好,现在我就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其它的同学仔细听,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位同  相似文献   

8.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某低年级教师让全班学生自由画一幅画。下课时,这位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交上来的是一张白纸,于是问他:“你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我画的是牛吃草。”“那么草呢?”“被牛吃完了。”“牛呢?”“牛吃完草走了。”这位学生虽然有恶作剧之嫌,但他的回答却不能不让我们惊叹那异于常人的想像和思维。笑话没有下文,也不知文中的那位老师是如何对待这位学生的,但我想,这位学生如果能得以正确的引导,将来成为一位可造之才也未必没有可能。 传统的教学中,具有这种思维的学生却往往因为他们的非传统性,被众多老师视为“…  相似文献   

9.
《月光曲》一文中 ,当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后 ,盲姑娘非常激动 ,问他是不是贝多芬先生。这时文中有一个句子 :“贝多芬没有回答” ,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其中“贝多芬没有回答”这个句子看似平常 ,但内涵丰富 ,一位老师抓住它设计了一个问题 :“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们认真思考后 ,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当学生说出一个答案后 ,教师都是微笑着点点头 ,并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只是问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其他同学见状 ,热情陡涨 ,纷纷要求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归纳下来 ,答案竟有七种之多 :①贝多芬…  相似文献   

10.
高瑞这封信写过许久了,不知往哪里发,最后想到了我们。从信中可以看出,这位“差生”是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但是,他们初中没有毕业,就被“好言”劝出了校门。这种作法对吗?高瑞的来信,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人民教师应当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差生?这个问题,不仅值得高瑞原在学校的老师们认真想一想,并且作出明确的回答,而且也值得所有的人民教师认真地想一想。  相似文献   

11.
陈霜霞 《班主任》2007,(2):13-14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  相似文献   

12.
尊重的奇迹     
生活在非洲的一对贫穷而缺少文化的父母,却用他们赏识的目光,见证了一颗科学巨星的成长:他们的儿子离开非洲到了美国以后,成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一次,记者去采访这位黑人科学家,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你是如何从如此贫困的国家,经过努力进入美国社会?又是如何在那么多的竞争下拥有现在的职位和荣耀的?”这位科学家回答:“因为我的爸爸妈妈不识字。”记者问:“他们不识字对你会有什么影响?”他回答:“我的父母认为,认识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我识字,他们就总是对我带着尊敬的目光、赏识的眼神和口吻,这给我的生活不断地带来无穷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庞玉凤 《顽皮娃娃》2008,(17):I0002-I0002
有一年,在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有位记者问其中的一位:“您是在哪所大学里,学到了对您来说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学者认真地答道:”是在幼儿园。”出人意料的回答使记者非常吃惊地接着问:”“幼儿园里就学到了?”老学者依然认真从容地回答道:”是的。自己有什么好东西要分一些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放整齐;  相似文献   

14.
下课了,有位教师在办公室谈起上课时学生问他的问题———“整数与偶数,哪一种数多?”这位教师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整数比偶数多了。”而且他还说:“偶数的个数等于整数个数的一半!”什么道理呢?这位教师继续解释道:“那是因为奇数与偶数合起来就是整数,而奇数与偶数是相间排列的,所以奇数与偶数一样多,大家都是整数的一半。整数包括偶数,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全量大于部分,整数比偶数多这不是显而易见,再明白不过的事吗?”你认为这样回答有道理吗?这真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可是,往往就在这种最不成问题的问题上出了问题。我们要比较两个班级…  相似文献   

15.
大班?小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问:“班小一点不是更好吗?”教师反问:“班小有什么好处?”学者答:“班小,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是更多吗?”教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但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关注不是少了吗?”这位教师道出了一个真理:班,是一个集体,是学生学习集体生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他听课的习惯为边听边记教学环节,以便于课后点评。可那堂课一下把他吸引住了,直至下课也没有记下一个字。课后,他激动地问执教教师:“请问,您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历史老师回答: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月,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  相似文献   

18.
大笑八声     
1.尊称语文课上,包老师给学生们讲解孔子、孟子的文章时说道:“古代如称对方为‘子’,那是尊称。”一个学生说:“包老师,那您在古代的尊称是……”包老师:“……”2.健忘教授博学多才,只是健忘得厉害。一次,班里来了一个新学生,坐在后排,教授见了问他,你从何处来?回答是云南。第二天,这位学生坐在了前排,教授见了又问他,你从何处来?回答依旧。教授喃喃地道:“又是一个云南来的学生,可是昨天坐在后排的那个学生到哪里去了呢?”3.才错一个字一学生对同桌说:“我爸爸看了我的作文后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只因为我写错了一个字。”“一个字?”“就…  相似文献   

19.
给水与探源     
小学一年级教“八”字的笔顺,过去一般都是由教师板书示范,并指出先撇后捺的笔顺,然后学生边齐唱笔顺,边按笔顺规则去写。可是有位教师在教法上却别出心裁——开始问学生:“同学们是哪只手拿笔的?”学生们都举起右手回答说;“用右手拿笔”。教师接着讲解:“写字要注意笔顺,笔顺就是写字要顺当。你们自己试试看,‘八’字怎样写才顺当?”学生们很有兴趣地  相似文献   

20.
上课铃响了。面对陌生的班级,袁老师从容地开始讲课。在板书课题后,袁老师以亲切的语调问学生:“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立即有学生举手回答:“议论文。”“你怎么看出来的?”“因为题目的第一个字是‘谈’。”“好,这位同学说得对。题目中有‘说’、‘谈’、“论’这些字,常常是议论文的标志之一。”(评:教者从解剖题目入手,通过启发,把鉴别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给了学生,话不多,却无形中传授了新知识。)教师接着说:“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议论文该怎么学,又该怎么写。议论文是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