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蒋介石发现红军长征转移,就派军队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还派出飞机从空中实施轰炸。这一天,骄阳似火,晒得人如火烤一般。红军战士戴上草帽,加速前进。不一会儿,敌机飞来了,发现戴着红五星草帽的红军就轰炸。贺龙见状,连忙命令部队:"大家散开,进树林里隐蔽!"红军战士按照命令隐蔽起来,敌机没了目标,在空中盘旋了几圈之后,就飞走了。贺龙集合部队继续  相似文献   

2.
1 导入新课  出现毛泽东的《长征》诗。背景 :播放影片《四渡赤水》中的一段。文字 :从左到右匀速出现长征诗句 ;声音 :伴随着背景与文字的出现 ,朗诵诗句。2 学习新课2 1 王明的图片资料出现。声音 :说明红军长征的原因。2 2 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表。从情况表中展现出对照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情况及死伤情况。2 3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① 1 934年 1 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②冲破四道封锁线。此时出现红军人员损失表 ,辅以枪炮、飞机声。以体现敌人的残忍。③提问 ,若向湘西转移 ,红军前景如何 ?用符号将湘西沿途的国民党伏兵标示出…  相似文献   

3.
1930年2月的一天中午,一架国民党飞机迫降在湖北宣化店东南一片开阔地上。经过敌我双方一阵激烈战斗,红军赤卫队打败了国民党民团,缴获了飞机,俘虏了驾驶员。驾驶员叫龙之光,是从汉口飞往开封执行任务,因汽油耗尽被迫降落。飞机是德国“容克”式教练机。驻新集(现河南省新县)的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得知此事后即令将飞机送到新集。鄂豫皖军委会和红四方面军首长徐向前等人高兴地参观了飞机,并决定让它尽快为保护“红色天空”服务。徐向前、陈昌浩等首长亲自对龙之光作了说服教育工作,使龙之光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并答应为红…  相似文献   

4.
1934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从中央苏区江西瑞金出发,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历经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8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有同学问:现在连小记者也能“重走长征路”,长征是那么艰苦困难呀?严格说,今天人们“重走长征路”实际是“重访长征路”,而且多是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访问当年红军走过的著名的地区、曾经战火纷飞的战场旧址,重温革命的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当年红军是在敌人的前堵后追、空中飞机射杀轰炸,几乎是几天就打一仗的情况下迂回曲折地用双腿走到终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战场上的武器也由冷兵器:大刀、长矛、弓箭等,渐渐为各种威力强大的热兵器:步枪、机枪、大炮、坦克、飞机、舰艇所代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中,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开始用从敌人手中缴获的炮,建立红军最  相似文献   

6.
三、热爱红军帮助红军苏区的共产儿童团员们,和红军有着天然的感情,广大儿童团员在支援红军和帮助红军中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关键的一场战役,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粉碎蒋介石要消灭红军在湘江以东地区的阴谋,这与红军成功的宣传工作分不开。探索红军在湘江战役的宣传工作特点,总结其成功经验,能给今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点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叙述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的战斗生活。时间在1927——1928年。女章开头,简略地介绍了红军未到井冈山前的战斗历史,然后说明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接着从四方面叙述了红军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①朱总司令和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②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③红军与群众的关系;④红军怎样以少胜多,打败敌人。全篇文章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是怎样在毛主席的正确思想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敌人的。课文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开头到“……选定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叙述毛主席领导武装斗争和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在这一段,也就是文章的开头,先从红军未  相似文献   

9.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辽阳市文圣区关工委以“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在永乐小学举行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①我们是光荣的“小红军”②向各路“小红军”授旗③这就是我们的旗帜④整装待发⑤“小红军”出发了  相似文献   

10.
长征中,红军通过宣传工作不仅传播了党的革命主张,还扩大了红军政治影响,在起到阶级启蒙与动员效果的同时,也塑造了自身的革命形象。不过,红军的宣传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长征所经之地红军以前几乎从未涉足,加之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以及战争环境的严酷性使红军不可能有充足时间在某地从容开展宣传工作,沿途群众对红军的认识有限,加之语言与民族隔阂等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长征中红军的宣传效度。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红军通过自身的优良作风、精神意志和实际行动,感化并熏陶了长征路上原本对红军不了解或者对其深怀偏见与误解的群众,让沿途民众真切感受到新思想、新主义的力量,从而使红军的宣传得以进脑入心,为百姓认可接受。  相似文献   

11.
四川巴中,红色土地,红军故乡。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三年之久,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合根据地,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红军文化和光彩照人的红军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之际,巴中市少工委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争做红军后代”主题教育活动,带领队员们走进层层叠叠的大巴山区,去寻找红军当年留下的足迹,寻找那段属于中华民族的革命史诗……  相似文献   

12.
在长征的艰苦岁月里,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毅力,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粉碎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战胜自然界的无数艰险,终于以自己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长征锻炼和考验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撒播了革命火种,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这个胜利是中国和世界上许多极具判断权威的人所预料不到的.蒋介石从幻梦中惊醒.红军被迫长征时,蒋总司令曾踌躇满志,得意洋洋地对自己的“围剿”杰作大肆渲染.是的,他的成功仿佛是巨大的.他有庞大的百万军队和世界一流的军事装备;他有作战经验丰富的德、意、美军事顾问;他有坚强有力的美国朋友的军事支援作后盾.他确信,先进的飞机、大炮、坦克、汽车定能击溃落后的小米加步枪、马腿和脚板.于是,在多次盛大的庆功宴会上,在觥筹交错之中,他与众将领测算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关于红军西路军的评价很多,观点也不一致,笔者认为只有在对当时红军所处具体形势及战略方针有了详细的了解,并了解了红军西征的原因及作用,才能对红军西路军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因之,就红军西路军西征原因及其作用谈一些新的认识,与同志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红军之歌     
四川省南江县长赤小学地处当年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川陕苏区苏维埃,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在全国开展的“民族精神代代传”和巴中市开展的“争做红军后代”的教育活动中,学校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开展了“追寻红军足迹,弘扬红军精神,做红军好后代”的教育活动,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红军之歌。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图:画的是一老一小两位红军战士。老红军在专心地吹笛,小红军在出神地听着。图画着力刻画了两位红军战士的穿戴、面容和眼神,表现了当时战斗岁月的艰苦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和“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该文以长征红军在四川藏区的事迹为例,论述了共产党和红军在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以及少数民族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对长征红军的积极援助,说明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但是共产党民族统战政策的成功,也是包括四川藏区各族民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热情支援、共同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形势下,在党和红军面临严重生死存亡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各路红军在长征中与国民党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战胜了自然界的各种艰险,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战胜了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党和红军的统一。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今天仍对我们有着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今年10岁,而长征已走过70年的历程。长征中那一个个动人心魄、可歌可泣的故事是最吸引我的,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陈赓同志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前行时,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小红军也是忍饥挨饿,面黄肌瘦。当陈赓要让小红军骑马时,小红军却满不在乎地说,自己的体力比陈赓这个老同志强。接着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要同马比赛,并做出比赛的姿势。当陈赓同志想让小红军和自己一块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无可奈何的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小红军,小红军却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不肯接受。当陈赓同…  相似文献   

19.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根据本文特点,确定其教学重点为:从对话中领会小红军心里想的是什么,进而体会到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为突破重点,可采用“以读为本、感悟探究”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一、创设情境《倔强的小红军》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上课时,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基础上,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影视片断。学生欣赏后谈所见所感,不知不觉中生成一…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而红军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二大苏区,是红军的故乡,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当时仅有30多万人口的巴中,就有12万多人参加红军,有4万多人血洒疆场.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今天,刘伯坚纪念馆、王坪烈士墓、川陕革命博物馆、将帅碑林等一座座彪炳千秋的精神宝库,激励着巴中儿女英勇奋斗、开拓进取.那一首首红军的歌、红军的诗,一篇篇红军的故事、红军英烈传记,一件件红军的文物,无不记录着红军的战斗历程,闪耀着红军精神的光辉,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红军文化和光彩照人的红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