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这样才能更好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使课程教学更具有操作性。一、创设情境课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  相似文献   

3.
李香 《成才之路》2012,(34):96-9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由此可见,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儿童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努力使教学回归生活,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品德和见识去挑战社会品德,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调:"要注重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数学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我们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和乐趣,感悟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的心结,才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有意  相似文献   

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应创设得当的情境,安排相宜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和体验充分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  相似文献   

7.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应创设得当的情境,安排相宜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和体验充分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认识和感悟数学,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一、设计思想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是一首文笔清丽、洋溢着浓浓童趣的小诗。这首小诗通过孩子在夏天美好的遐想,以孩子的视角表达出他们对大自然、对美的独特感悟。教学本课时,教师应从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感悟有感情地读出来。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背诵,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其感悟中国诗歌语言的精美,潜移默化地感受诗歌的主旨,获得高尚情操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一、借助生活感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更是充满着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的数学世界,充分运用生活经验来体验和感悟数学。如,在教学“用字母…  相似文献   

11.
感悟,即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语言和语境的感受和领悟。感悟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从纯粹知识的积累转变成生命的体验,在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独特而丰富、广阔而深刻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的过程,它带有很强的个性因素在里面,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不同,所以,他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也是不同的。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满足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从而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教学中应努力做到: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走进生活,让学生品行得到内化;学会生活,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参与生活,让学生的道德行为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人对字、词的一种最直观的判断和感受。低年级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朗读感悟,读写结合,使语感之花在学生自主实践中升华、绽放。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产生“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的情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等目标.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愿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感悟,就是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理解数学的问题。因此,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他们能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如何让小学生在感悟中学好数学呢?一、大胆猜想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30÷3=12÷3="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计算除法题"60÷4=20÷2=90÷6=70÷5=36÷3=36÷  相似文献   

17.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产生“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的情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等目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愿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活动中获得的新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对小家、集体、祖国大家庭的爱,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用题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条件、数据,使他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产生学数学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